不止一篇文章以《暑假是用来拉开差距的》为题,或者继续做应试教育的帮凶,或者替类似学而思这样的培训机构拉客。
假期自然不能虚度,培训机构也有好有坏,但类似《暑假是用来拉开差距的》这样的文章,确实利用并滋长了当前的教育病态——家长们的过度焦虑。
坦白地说,暑假确实是拉开学生差距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是事实,用学术语言讲,就是“实然(实际如此)”。
但事实如此并不一定就是对的。逼学生把假期当成加班,比平时学校教学更代价昂贵、更简单粗暴,可能也更高效率地反复操练知识,这和早期吸血的资本主义一样,和周扒皮半夜鸡叫,带长工们早出晚归劳动一样,确实是发家致富的好途径,而且也是历史事实,但这是不对的!
明眼人早就明白,当前的教育陷入了囚徒困境:本没有犯罪证据的囚徒们为了成为那个能减刑的人,都抢着说出同伙的罪行——结果因为没有人保持沉默,所有的人都依然被判有罪;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学习中胜出的那一个,偷偷为孩子开个小灶,加点小餐——结果因为所有的人都这么干,最终成了劳民伤财的军备竞赛。
谁不参加这样的军备竞赛,谁就注定输了!
这不仅仅是广告语,而且仿佛也是客观事实。
除非有谁证明:谁不参加这样的军备竞赛,一样能考出高分;最好是比单纯的应试教育成功者更能赢得人生,成为生活的成功者——也就是说,还没有应试教育的副作用。毕竟,参加那样的军备竞赛,胜出的依然只是少数,且胜出者也因长期的恶性竞争而伤痕累累。
无论如何,我们的家长依然是输不起的一代,我们的民族人格,也是含有应试教育的遗传基因的——我们可能是最早且最久的考试国家,而且考中者的基因,确实获得了更广泛地流传。
不过,情况确实在变化,虽然现在还处于变化的早期,还没成为主流。
变化的一个原因依然是为了考试成功。但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想要孩子在学校里成功,仅仅在假期里炒教材的冷饭,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一来,机械重复令人厌倦,下半年的知识提前在暑假教了,下半年的课堂就丧失了发现知识的惊奇。二来,大多数知识其实有宽广的背景,学校教育有限的时间没办法展开这些背景,而丧失了这些智力背景,学习就会很吃力,很机械,不能触类旁通,不能豁然开朗。
如果我们授予的是能够让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的背景知识,那该多好?!譬如,假如一个初中生能在暑假里带着兴趣读通《史记》《三国志》之类,那么他学教材里的语文就会显得轻松,而且一点也不会因为提前学习而丧失兴趣。事实上,除数学外,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这样的相关背景。
变化的另一个原因是考上大学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进入困难、一劳永逸、唯此一路了。成才多元化了,高考的夏至日过了,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一不依赖高考,二来大学也只能提供其中一部分。
大学还是要读的,但人才之为人才,将主要不是大学课堂传授的。
这一天其实已经到来,但教育这个庞然大物根本没办法转身,它依然只能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向昨天的方向“前进”。
我相信,未来幸福将成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我的意思是,不是竞争胜利带来幸福,而是幸福带来竞争胜利。因为无论是婚姻还是工作,一个能幸福的人,就是能为家庭和团队带来极大价值的人,这样的人哪怕不稀缺了,也是受人欢迎的。
和幸福力相似,还有格调,品鉴的能力,以及奇思妙想,能亲自动手、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安静的力量,说服的能力,团结的能力(包括领导和服从的双重能力)……
最重要的一点,未来,与众不同的差异性,将不再成为诅咒,而将成为祝福。
可惜,学校教育今天不培养差异性,和各种基于差异性的个人能力、独特财富,明天的学校教育依然不培养。今天不培养,是它目光短浅;明天不培养,是它无能,它没法承担这样复杂的、前沿的任务。
当我修改一字,把“暑假是用来拉开差距的”改为“暑假是用来拉开差异的”,我想说的是:差异性、幸福力、格调和情趣、亲和力和领导力、好奇心、探索能力……所有这些未来成功与幸福的直接元素,如果家长们在乎,那么暑假就应该是应试教育沙漠中最后的绿洲,用它来拉开生命的差异,而不必纠结于一时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