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55)
黄岐之
“阳虚”
[摘录1] 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阳气长养,爰生木火。阳性浮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者,性也,是以木生而火长。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
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意义] 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肾)中之气是阳根。阳气长养,于是生木火(肝心之气)。阳性浮动,阳根浮动而亲上是其性,因而木生而火长。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是金水收藏之根本。
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功能),一阳(脾阳)沦陷,脾不升,木不生,火不长,肾气消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感悟] 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肾)中之气是阳根。阳气长养,于是生木火。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不升,木不生,火不长,肾气消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摘录2]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阴体而抱阳魂,旺则血生而神化。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之左旋而变化者也。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
[意义] 人知道身体木火(肝气和心气)之衰,而不知道身体脾土(脾阳)之弱。脾以阴体而抱阳魂,脾气旺则血生而神现。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生阳神,这是脾土之左旋而变化的结果。因而肝随脾升,以助阳气生长,不仅是温肾气。
[感悟] 脾以阴体而抱阳魂,脾气旺则血生而神现。脾土左旋,肝随脾升,助阳气生长。脾升胃降,肺收肾藏,温肾气。
[摘录3]
天魂汤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人参三钱 附子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原。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意义]
药方名:天魂汤
药方: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人参三钱 附子三钱
服用:煎大半杯,温服。
方解: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原。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当归、地黄、首乌,以培阳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是神魂之母。
[感悟] 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培土而泻湿(甘草、茯苓),暖脾而温肾(干姜、附子),达木而扶阳(人参、桂枝),助阳气生长。
[摘录4] 夫纯阳则仙,纯阴则鬼。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
[意义] 纯阳之体则为仙人,纯阴之体则阴鬼。人为阴阳之体,为现实之生命,故非仙非鬼。阳盛则壮,阴盛则病。因阴虚而病的人,为千百人中难有一个,因阳虚而病的人,比比皆是。后人医术差错,于是开滋阴之门,轻率地给阳虚之人投补阴之药,祸害流传过去至现在,可恨之极。
[感悟] 人体之气有阴阳,阴为物质,阳为变化之功能。有阴无阳,则物质无变化之活力。人体生命在于物质的变化,物质为阴,变化在阳,阳为变化的主要矛盾,决定变与不变,如何变。因此,阳盛则壮。体内物质过多,变化缓慢,则阴盛,疾病因此而生。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