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微笑班”晨诵的内容是与“洛阳”有关的诗词。今天的晨诵由“枫叶组”具体组织,一大早,晨诵内容《洛桥晚望》就已经书写在黑板上,“枫叶组”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组长任梦怡和组员王明轩,登台带领大家晨诵,从晨诵内容介绍,到作者以及背景介绍,再到各种形式的诵读,“枫叶组”完成的无可挑剔。
我更是借机向大家指点迷津:“洛桥”即“天津桥”虽名为“天津桥”,可不是“天津”的桥,而是咱们洛阳的一座桥,命名为“天津桥”,正如咱洛阳的“南昌路”“天津路”一样,只是一个名称,同学们恍然大悟。在老师看来“理所当然”的理解,对学生而言中间却隔数重山。
诗中“榆柳”一词,同学们把“榆”读成了“yù”“榆树”是农村较常见的一种树木,平常大家说“榆树”绝对没有说错的,没想到在古诗中同学们却能读错,“二声”确实是同学们最容易读错(读不准)的,在“聆诵”诵读点评中经常给同学们纠正。生活就是一本语文书,我们生活的山野风光更是一本百科全书,什么时候才能让同学们走进生活呢?
紧接着我又展开了分析和诵读指导:诗人紧紧抓住洛城冬夜景色的特点,采用层层渲染的笔法,先写桥下结冰,次写路绝行人,再写榆柳叶落,楼阁人静,最后写嵩山积雪。视角由俯视、平视到仰视。写景由近景、中景到远景。把洛城冬夜景色,写得十分幽寂,最后再突着一笔,使死一样洛城寂寞景色有了活力,意境高远明丽,在象征冰清玉洁的明月白雪中,又寄寓着诗人高远纯洁的胸怀。通过一个“嵩山雪”的诵读指导,让同学们明白什么样的声音读起来感觉嵩山就在眼前,什么样的声音读起来感觉嵩山是很远的。为了让同学们体会的更深,我让同学们回想自己回家见到妈妈,喊“妈妈”的声音,又让同学们置身教室,喊“妈妈”,经过体验,同学们明白了对于“远”的事物,诵读时可采用适当拉长每个字声音的方法来诵读,效果会更好。同学们也一起诵读了孟郊的代表诗作《游子吟》。
“哪位同学能到讲台上来,写出这首诗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本以为已经和同学们讲过的知识,同学们应该是会的,没想到组长杨栋琪上台就写错了。陆续有九名同学登台纠正,最终才写正确。看来我以为的懂,不代表学生的懂,真的要做到学而时习之呀!
同学们的不懂,我倒没有责备。反而觉察自己,应该是自己没有把语文常规落实到位导致的,有什么知识,是老师一说学生就能熟记的?有什么技能,是老师一教,学生就能掌握的?必须要在“实践”上下功夫。
今天晨诵的最后环节,我让同学们仿写诗歌。这也成了今天晨诵的最大亮点,“每句字数不等”“不押韵”“看到涵熙腿磕破,顿时我就笑嘻嘻”……从形式到思想内容诸多不合适的地方,大家反复修改提炼,兴致很高,同学们诵读自己的诗作更是激情飞扬。我也深深感到,这提炼的哪里是文字,是孩子们的真善美之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