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惯了动作片、喜剧片,冒险片,今天想讲一部谍战的文艺片。
电影的前半段会让感到那种紧张、压抑的感觉,但是后半段却因为人物的奉献,会让你泪流不已。
《窃听风暴》
上个世界80年代,因为一道柏林墙,把德国划分成东德与西德,在东德,人们经常受到“史塔西”的监视。
文章首发公众号:热门影视都知道,转载请注明!
史塔西是东德的国家安全部,它被认作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和秘密警察机构之一。当时这个机构共拥有二十八万六千名合作探员,情报网绵密、有效。
史塔西的标语是“我们无处不在”(WIR SIND ÜBERALL)。
在这个巨大的机构面前,人民所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情,都能有效的在史塔西面前得到监视。
在这个20万机构人员当中,有一位叫做魏斯曼的上尉军官,在他冷峻的面容之下,隐藏着一颗冰冷的心。
一天,他接到上级的任务,监视一名叫做德莱曼的作家及其女友。
随着时间的发展,魏斯曼在窃听器听到了他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一个崭新的世界,那里有:音乐、表演、戏剧以及性爱。
在窃听当中,魏斯曼了解到德莱曼生活中的困苦,为求自保,自己的女友被强迫与文化部部长上床!
当作家知道之后,恳求女友不要去,女友说:我不是和他上床,是被整个体质所强奸。你写的那些剧本,和我陪别人上床又有什么区别呢?
作家一生很好朋友,当时东德最好的导演,因为长期被政府迫害、封杀,无法承受,最终上吊自杀。
在自杀之前作家的聚会上,送给了作家一本曲谱:《献给好人的奏鸣曲》
随着剧情的发展,魏斯曼在监听当中逐渐发现,体制内丑陋的一面,在人民面前义正言辞的文化部长其实有着一张无赖的嘴脸。
这位部长早就对作家的女友窥视已久,不仅在公众场合摸她的屁股,还在车中逼奸,甚至要求她每周的周四去酒店“陪他”。
看到这,我估计很多人就会明白,为什么会让魏斯曼去监视作家了。就是想要栽赃作家,从而文化部长就能霸占其女友了,是不是挺龌龊的!
随着监视的深入,魏斯曼冰冷的内心开始慢慢融化,他对作家产生了怜悯之情,他开始对监听的内容造假,甚至在危急时刻,不顾暴露自己的危险,保护了作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斯曼的“小动作”,引起了高层的注意,自己也陷入了危险的环境之中。
《窃听风暴》在2006年3月份在德国上映,豆瓣至今给出9.1的高分,在top250当中排名第40,上映之初这部电影在德国票房排行榜中连续11周获得冠军。
离这部影片的首映已经过去12年的时间,但这部电影从剧本到表演,再到所传达的思想,都堪称完美、经典。
但一位前东德监狱博物馆的馆长对这部影片不认同。他讲到,东德的历史上,类似魏斯曼这样有良心的探员,一个也没有。
在史塔西机构存在的40年中,共收集了159千米的文件长度,140万张图片和15500袋碎掉的材料。
在东德倒台之后,曾经这些监视过的材料都被保留了下来,政府允许自己原东德人民阅览资料。
在阅览的时候他们发现,他们身边的朋友,上到父母子女,下达同事朋友,都向史塔西出卖过自己。
据不完全统计,66名东德人民中就会有一个人出卖自己的亲朋好友。
虽然这部电影并非事实,但我想这部影片是想告诉我们:即使在那样互相出卖的社会,即使人与人之间没有一点温情,总会有一束阳光能够带来希望。
导演正是想通过魏斯曼这一个点,来传达这种感情。
在最后,魏斯曼还是因为保护作家而被发现,被流放到阴暗的地下室拆信封。4年零7个月之后,柏林墙倒塌,东德垮台,两德统一。
魏斯曼也回到了正常人的生活,成为了一个快递员。
某一天,他经过书店发现了之间监听过作家出版的一本新书,上面写着:献给HGWXX/7,致上我最深的感谢。
这串字母正是当时魏斯曼所用的代号。
只要你善良待人,最后你会发现,这种善良最终会回到你的身边。
故事中有一些历史的沉重,有一些痛苦和悲伤,来源于体制或者人心,而更多的,则是反思,救赎,胜利和光明。即便总有人在黎明前死去,只要我们做正确的事情,就会有光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