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贲老师的50余篇文章,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的深刻反思和切实感悟。作者从教学基本问题出发,结合真实的教育故事、案例,对导入、提问、板书、总结、留疑等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课堂学习,教师观课评课等,均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作者关于“课堂”的所有实践和思考都指向一个核心——人,探讨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里真正发生。
读完整本书,对我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三个观点。
(一)课堂无小事
曾经看过肖培东老师的书《教育的美好姿态》,书中阐述了这样的一种观点:课堂的一切问题,都是你的问题。课堂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教师的理念、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引导学习的能力等。
课堂无小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对自己提出终身学习的要求,因为教师育人是为平常,却不寻常。没有一定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认知系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循循善诱的表达能力,大方自然的姿态,难以在讲台“站稳”。许多老师终其一生,也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理念上还没有触及到深度学习理念,课堂上日复一日地照本宣科,课堂失去应有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力。
课堂无小事。每一个动作,背后都可以折射教师的教学理念。每一句话,都可以反映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
所以,我们要有这样的理念。课堂上,从每个方面去斟酌,去琢磨,客观分析自己,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二)每一个细节,都是一种思想
有路话是这样说的,你没做一件事情,都是你的“名片”。
同样的,课堂上,每说一句话,都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素质高低。有人对学习孜孜不倦,有人对教材细致钻研,有人对课堂精心准备,也有人心猿意马,奉行差不多的思想,课堂因人而不同。
贲老师认为,课堂上,每一个细节,都是一种思想。十分地赞同这句话。有一个词语叫做教育机智,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遇到。因为大部分的老师,还没有可以如此巧妙而不失优雅地处理教育问题的能力。为什么难有“教育机智”,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大部分的老师甚至没法抽空读书,平时工作上也“行色匆匆”,少了一份镇定自若,也缺乏对师生课堂交流沟通的较深层次的认识,很难把“教学事故”转化为正面的教育资源。同时,教师专业素养上不够专业,难以把问题转化为教育素材。
为此,我们不能对自己的课堂习惯熟视无睹。而是要不断地记录、总结、反思自己的课堂,只要用心,时间一长,效果自现。课堂要做到精益求精,就是要抠细节。
(三)课堂的改变源自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贲老师谈到较多的课改,生活中常见的还处在走过场的阶段,并没有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深度学习的机制。
主要的原因还是在老师的身上。吴非老师曾说“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同样的,自身学习能力还不够完善老师,恐怕也很难做到完善学生的学习机制,规范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改的理念是好的,这是制高点,也是灯塔。很少老师可以意识到自己教得好不好,完全反映了自身的专业素养,而是一味地抱怨生源不如意。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当下课改亟待解决的问题。常生龙说,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教师只有多读书,常学习,保持较好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以更好的解决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吴非老师是提倡教师读书的,他说:如果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本事必须是奔腾的江河。多么的大气磅礴!
读书,可以不断促进人认知能力上的发展,只有自己发展了这一方面的能力,才有能力去发展好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教学,是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明。这一方面,呼唤善于学习的老师。善于也可以是精通,但一定不是“勤于”或“苦于”。教师如果不懂学习的窍门,免不了“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只有教师让深度学习在自己身上发生,才能使其在学生身上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