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东野圭吾的《恶意》。
这本书讲的是作家的朋友因为嫉妒等心理杀害作家的故事。
跟随着书中警官调查的线索,我也一步一步地去查找凶手。
最初我以为是作家的邻居,或者他的老婆杀害的,然后以为是作家的朋友(简称B)杀害的,最终B被逮捕的时候我还怀疑不是B。
但是随着警官敏锐的直觉,一步步从B的小时候查起,直到B的初中。在初中,B属于转校生,加上性格内向,所以成为被欺负的对象。为求自保,他加入了霸凌组织,并协助头子强奸了一名女生,这一场事件被人录了下来。作家也作为经常被霸凌的对象,在写这一段经历时,去查访了初中霸凌团体成员,发现了这一视频,知道了B做过这一件事。于是B为了不让这一段不堪的往事被发现,于是策划了一系列让作家名声扫地的死法。
在警官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作家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而不是像B说的那样虚伪、无耻。B因为自己长时间活在作家的阴影里——初中时和作家一起立志成为作家,自己却一直在写儿童文学,可作家早已发表几篇大作;自己因为转校生的身份来到一个充满霸凌的校园,畏畏缩缩,任人宰割,可作家明明也一样被欺负却不惧强权,勇敢发声,毫无惧色,竟然还帮助自己一起上学,一起交流写作。
明明是属于一样的人,凭什么他可以朝着目标前进,赚得盆满钵亮,娶妻旅行,人生满足,好不惬意?而自己蜗居一小教职,还是经由他的引荐得以在期刊上发表文章?
所以恶从心边起,就策划了这一场精心的阴谋。
读完我不胜唏嘘。有时,心里也会冒出一些恶意。比如导师压榨劳务费时,自己就想在一些关键时候给他掉链子,或者去财务处办公办事不利索让其他老师嫌弃从而怨恨他。。但是我不会想要伤害别人,只会从一些小地方让自己平衡,并且让自己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被被人对待。
是自己不够努力,还是他太过苛刻,是那天正好心情不好,或是那天事情太多没有注意到用词,是客观因素导致,还是主观因素导致?
总之,问心无愧,且无伤他人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