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1:区块+链
关于如何建立一个严谨数据库的问题,区块链的办法是:将数据库的结构进行创
新,把数据分成不同的区块,每个区块通过特定的信息链接到上一区块的后面,
前后顺连来呈现一套完整的数据,这也是“区块链”这三个字的来源。
区块(block):在区块链技术中,数据以电子记录的形式被永久储存下来,存放
这些电子记录的文件我们就称之为“区块(block)”。区块是按时间顺序一个一
个先后生成的,每一个区块记录下它在被创建期间发生的所有价值交换活动,所
有区块汇总起来形成一个记录合集。
区块结构(BlockStructure):区块中会记录下区块生成时间段内的交易数据,
区块主体实际上就是交易信息的合集。每一种区块链的结构设计可能不完全相
同,但大结构上分为块头(header)和块身(body)两部分。块头用于链接到前
面的块并且为区块链数据库提供完整性的保证,块身则包含了经过验证的、块创
建过程中发生的价值交换的所有记录。
布比区块链,利用密码学可证明的算法构建多中心网络信任,公开、透明、不可篡
改、不可撤销;多方参与信息透明共享,建立真品溯源的全程链式路径,直达消费
者;
区块结构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第一,每一个区块上记录的交易是上一个区块
形成之后、该区块被创建前发生的所有价值交换活动,这个特点保证了数据库的
完整性。第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旦新区块完成后被加入到区块链的最后,
则此区块的数据记录就再也不能改变或删除。这个特点保证了数据库的严谨性,
即无法被篡改。
顾名思义,区块链就是区块以链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以这种方式形成的数据库我
们称之为区块链数据库。区块链是系统内所有节点共享的交易数据库,这些节点
基于价值交换协议参与到区块链的网络中来。
区块链是如何做到的呢?由于每一个区块的块头都包含了前一个区块的交易信息
压缩值,这就使得从创世块(第一个区块)到当前区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长
链。由于如果不知道前一区块的“交易缩影”值,就没有办法生成当前区块,因
此每个区块必定按时间顺序跟随在前一个区块之后。这种所有区块包含前一个区
块引用的结构让现存的区块集合形成了一条数据长链。
总结区块链的基本结构:“人们把一段时间内生成的信息(包括数据或代码)打
包成一个区块,盖上时间 戳,与上一个区块衔接在一起,每下一个区块的页首都
包含了上一个区块的索引数据,然后再在本页中写入新的信息,从而形成新的区
块,首尾相连,最终形成了区块链。”这个结构的神奇之处:区块(完整历史)+
链(完全验证)= 时间戳
“区块+链”的结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库的完整历史。从第一个区块开始,到
最新产生的区块为止,区块链上存储了系统全部的历史数据。
区块链为我们提供了数据库内每一笔数据的查找功能。区块链上的每一条交易数
据,都可以通过“区块链”的结构追本溯源,一笔一笔进行验证。
区块+链=时间戳,这是区块链数据库的最大创新点。区块链数据库让全网的记录
者在每一个区块中都盖上一个时间戳来记账,表示这个信息是这个时间写入的,
形成了一个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库。我们认为,时间戳是区块链中一项伟
大的技术创新,它可以证明什么呢?
技术2:分布式结构——开源的、去中心化的协议
我们有了区块+链的数据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记录和存储的问题了。我们应该让
谁来参与数据的记录,又应该把这些盖了时间戳的数据存储在哪里呢?在现如今
中心化的体系中,数据都是集中记录并存储于中央电脑上。但是区块链结构设计
精妙的地方就在这里,它并不赞同把数据记录并存储在中心化的一台或几台电脑
上,而是让每一个参与数据交易的节点都记录并存储下所有的数据。
1.关于如何让所有节点都能参与记录的问题,区块链的办法是:构建一整套协议
机制,让全网每一个节点在参与记录的同时也来验证其他节点记录结果的正确
性。只有当全网大部分节点(或甚至所有节点)都同时认为这个记录正确时,或
者所有参与记录的节点都比对结果一致通过后,记录的真实性才能得到全网认
可,记录数据才允许被写入区块中。
2.关于如何存储下“区块链”这套严谨数据库的问题,区块链的办法是:构建一
个分布式结构的网络系统,让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都实时更新并存放于所有参与
记录的网络节点中。这样即使部分节点损坏或被黑客攻击,也不会影响整个数据
库的数据记录与信息更新。
区块链根据系统确定的开源的、去中心化的协议,构建了一个分布式的结构体
系,让价值交换的信息通过分布式传播发送给全网,通过分布式记账确定信息数
据内容,盖上时间戳后生成区块数据,再通过分布式传播发送给各个节点,实现
分布式存储。
分布式记账——会计责任的分散化(Distributedaccountability)
从硬件的角度讲,区块链的背后是大量的信息记录储存器(如电脑等)组成的网
络,这一网络如何记录发生在网络中的所有价值交换活动呢?区块链设计者没有
为专业的会计记录者预留一个特定的位置,而是希望通过自愿原则来建立一套人
人都可以参与记录信息的分布式记账体系,从而将会计责任分散化,由整个网络
的所有参与者来共同记录。
区块链中每一笔新交易的传播都采用分布式的结构,根据P2P网络层协议,消息由
单个节点被直接发送给全网其他所有的节点。
区块链技术让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均存储于系统所有的电脑节点中,并实时更
新。完全去中心化的结构设置使数据能实时记录,并在每一个参与数据存储的网
络节点中更新,这就极大的提高了数据库的安全性。
通过分布式记账、分布式传播、分布式存储这三大“分布”我们可以发现,没有
人、没有组织、甚至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控制这个系统,系统内的数据存储、交易
验证、信息传输过程全部都是去中心化的。在没有中心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参与
者达成共识,共同构建了区块链数据库。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构建了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体系。甚至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构建了一套永生不灭
的系统——只要不是网络中的所有参与节点在同一时间集体崩溃,数据库系统就
可以一直运转下去。
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套严谨的数据库,也有了记录并存储这套数据库的可用协
议,那么当我们将这套数据库运用于实际社会时,我们要解决最核心的一个问题
(问题三)是:如何使这个严谨且完整存储下来的数据库变得可信赖,使得我们
可以在互联网无实名背景下成功防止诈骗?
技术3:非对称加密算法
什么是非对称加密?简单来说,它让我们在“加密”和“解密”的过程中分别使
用两个密码,两个密码具有非对称的特点:(1)加密时的密码(在区块链中被称
为“公钥”)是公开全网可见的,所有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公钥来加密一段信息
(信息的真实性);(2)解密时的密码(在区块链中被称为“私钥”)是只有信
息拥有者才知道的,被加密过的信息只有拥有相应私钥的人才能够解密(信息的
安全性)。
简单的总结:区块链系统内,所有权验证机制的基础是非对称加密算法。常见的
非对称加密算法包括RSA、Elgamal、D-H、ECC(椭圆曲线加密算法)等。在非对
称加密算法中,如果一个“密钥对”中的两个密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对信息
用其中一个密钥加密后,只有用另一个密钥才能解开;2、其中一个密钥公开后,
根据公开的密钥别人也无法算出另一个,那么我们就称这个密钥对为非对称密钥
对,公开的密钥称为公钥,不公开的密钥称为私钥。在区块链系统的交易中,非
对称密钥的基本使用场景有两种:1、公钥对交易信息加密,私钥对交易信息解
密。私钥持有人解密后,可以使用收到的价值。2、私钥对信息签名,公钥验证签
名。通过公钥签名验证的信息确认为私钥持有人发出。
我们可以看出,从信任的角度来看,区块链实际上是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的产
物。过去,人们解决信任问题可能依靠熟人社会的“老乡”,政党社会的“同
志”,传统互联网中的交易平台“支付宝”。而区块链技术中,所有的规则事先
都以算法程序的形式表述出来,人们完全不需要知道交易的对手方是“君子”还
是“小人”,更不需要求助中心化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交易背书,而只需要信任
数学算法就可以建立互信。区块链技术的背后,实质上是算法在为人们创造信
用,达成共识背书。
技术4:脚本
脚本可以理解为一种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如果区块链技术只是为了适应某种特定
的交易,那脚本的嵌入就没有必要了,系统可以直接定义完成价值交换活动需要
满足的条件。然而,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环境下,所有的协议都需要提前取得共
识,那脚本的引入就显得不可或缺了。有了脚本之后,区块链技术就会使系统有
机会去处理一些无法预见到的交易模式,保证了这一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中不会过
时,增加了技术的实用性。
一个脚本本质上是众多指令的列表,这些指令记录在每一次的价值交换活动中,
价值交换活动的接收者(价值的持有人)如何获得这些价值,以及花费掉自己曾
收到的留存价值需要满足哪些附加条件。通常,发送价值到目标地址的脚本,要
求价值的持有人提供以下两个条件,才能使用自己之前收到的价值:一个公钥,
以及一个签名(证明价值的持有者拥有与上述公钥相对应的私钥)。脚本的神奇
之处在于,它具有可编程性:(1)它可以灵活改变花费掉留存价值的条件,例如
脚本系统可能会同时要求两个私钥、或几个私钥、或无需任何私钥等;(2)它可
以灵活的在发送价值时附加一些价值再转移的条件,例如脚本系统可以约定这一
笔发送出去的价 值以后只能用于支付中信证券的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