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齐桓公:尊王攘夷,中原称雄(二)

文|半山半水

【3】中原结盟

桓公势力的兴起,大抵就是顺应时局需要,然后从周边逐渐向外扩散。那么,鲁、宋两个大国便是最大的障碍,也是齐国首先谋划的“标的物”。

桓公二年,齐兴师伐鲁,双方战于长勺。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曹刿论战》

齐国初战失利后,便联合宋国再犯鲁国,结果又一次败绩而归。可见,当时的鲁国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

齐国吃了苦头,就改变策略,从小国入手。

首先把鲁国北边的谭国给灭了。恰在这是,宋国因为连续几次败仗,被鲁国打得发生了内乱。既而,桓公邀集陈、蔡、邾等国在齐地北杏会盟,平定宋乱。事成以后,齐又因征召遂国未至,灭掉了遂国。

这时,鲁国大概是感受到了威胁:周边的小国不是被灭,就是归属,已经形成了对其的包围。于是,鲁国与齐国在柯地结盟通好。

齐、鲁交好,自然更加符合齐国的利益,但实际上却让“盟友”宋国很不舒服,因为宋国是被鲁国打得朝野不宁。

果然,宋国叛齐。

于是,齐率诸侯伐宋,并向周王室请派王师。自郑庄公假借王命征伐诸侯以后,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又一次“剧情重播”。

此时的郑国,内乱也告一段落:郑厉公在外逃奔多年,终于回国都执政,并马上向齐国示好。

桓公七年,齐、宋、陈、卫、郑在鄄(今山东鄄城县)会盟,“齐始霸也”

虽然称霸,但诸侯国间还是你争我夺,背叛、征服,纷乱不断。一直到王室内乱,齐桓公奉王命向卫国讨罪,收赂逼服后,黄河下游诸国才算是结成了一个团体。

盟主——齐桓公。

【4】定鲁、救邢、存卫

中原刚定,北燕告急。由于北边的燕国常常受到山戎的侵伐,于是桓公起兵伐戎,一直打到孤竹国,得胜而归。至此,燕国也盟好与齐。

而正当桓公请会诸侯,图谋救郑伐楚时,鲁国又乱了起来。

桓公二十四年,鲁庄公去世,同父异母的弟弟庆父作乱,杀掉了继位国君——庄公的儿子般,奉庄公庶子启方即位,为闵公。鲁闵公位置还没坐热,就被庆父给杀了。想自己当国君,结果国人不服,庆父便逃奔出国。这时鲁人奉公子申为君,庆父畏罪自杀。至此,内乱算是平息。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本来,桓公想插手干预鲁国政事,除去庆父,并趁机捞一把,却被大臣以“鲁国有礼,不义自毙”为由劝止了。桓公召回与庆父一同作乱的齐女哀姜,杀掉,派国卿前去安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这鲁难当头,赤狄伐邢攻卫,直接攻破卫国都城,打到黄河边上,来势汹汹。

管仲上请桓公: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宴安酖毒,不可怀也。
——《左传 闵公 元年》

桓公即刻发兵抗狄。派公子无亏带领三百乘兵车,三千甲士替卫国戍守;送给卫君乘马、祭服与牲口、木材;送给卫夫人乘车与做衣服的细锦。

狄人攻邢甚急,齐桓公又邀宋、曹,联兵救邢。终于赶走狄兵。把邢人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替邢国筑城安民;又带领诸侯军队修筑楚丘城(今河南滑县),把卫国迁到那里。

于此可见,戎狄相当厉害,桓公靠着诸国间的团结,一致对外,才算是把戎狄赶走,并迁都移民。

《左传》记载,“邢迁如归,卫国忘亡”。两国人民高兴的忘了丧家之痛,这实在是齐桓公的功劳啊!

倘若没有这一位“霸主”呢?

这不,狄难未息,楚患又来。

上篇——齐桓公:尊王攘夷,中原称雄(一)

下篇——齐桓公:尊王攘夷,中原称雄(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论语2016.08.08 宪问第十四 14.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
    muxueqz阅读 562评论 0 0
  • 这几天总有朋友私信我说:“管,我好羡慕你,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真好。不像我每天上班下班,生...
    Zoe不是幻想家阅读 228评论 0 3
  • 十一月 种下一颗种子, 收集一些声音 在冰雪的来临前,放进黑色的土壤 等待白霜,薄薄的一层,积在上面 如肌肤之沁凉...
    蒋菱阅读 209评论 0 2
  • 阴煞的天 流下伤心的泪水 汇成小溪流 看不清的道路 摸索着往前走 任风雨摆布 一道彩虹耀眼地闪烁 飞鸟吃惊地掠过山...
    采荷阅读 325评论 0 1
  • 看过这样的一幅图,一个人脚下摞了一层 书,他看见了天边的乌云;第二个人脚下摞 了3层书,他看见了乌云后面的如彩霞般...
    者行孙阅读 60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