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度过生存期,需要跨过2个陷阱:多发于职场新人的逃避者陷阱和广泛、普遍发生在职场人身上的有效性陷阱。
什么是逃避者陷阱?
就是当我们进入职场不太久、或者还处于基层阶段时,在工作中,我们做着做着就经常会冒出一些,“感觉这个工作不适合我”、“这个工作并没有满足我的需求”、“这家公司的文化和三观我不能认同”、“老板很蠢没法干了”等想法。然后轻则间歇性地陷入纠结、内耗,影响工作效率和心情;重则频繁换工作,2年能换3~4次工作。
下边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来展开分析。
案例:逃避者陷阱
小飞,26岁,本科毕业,大学学的是计算机技术,但他不想做一个程序员,觉得各种励志书、创业故事上很多白手起家的大佬都有很强的沟通能力、人脉资源,所以他立志要去做销售。
毕业后,他第一份工作是去一家贸易公司做电话销售,刚开始一个月,作为新人公司还没有要求业绩,所以他在无压的情况下虽然成单量少,但还进行的比较顺利。从第二个月开始有了业绩要求,连续几个月他的业绩排名都在后三名,他觉得很挫败,也很郁闷,觉得这个公司的产品太烂了,这个行业也不是自己喜欢的,觉得这个领域根本就没有发展的机会。干了半年的时间,自己的能力也没有明显的提升,于是,他离职了,他想找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觉得如果是做自己喜欢的,自己就会全心投入,就能做得很好。
在寻找的过程中,他发现现在大家都很喜欢喝现做饮料,而且好像开一个饮料店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方向。于是,他就先去一家大型的饮料连锁店去应聘,做了一年点餐员。这一年里,他了解了店铺运营的流程,但觉得做这种门店很辛苦,也不怎么赚钱,干这个实在不靠谱。
从饮料店辞职后出来,不知道该做什么,看着身边一起毕业的同学工作比较稳定,也交了女朋友,他什么都没有,心里就很着急。朋友劝他回去做编程,但他觉得技术都忘光了,重新学习太费时间,不合算,所以又重新应聘了销售。这次他去了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做电话销售,公司卖一些理财产品,刚开始他还是挺有想法的,想自己做一段时间也许可以学习一些金融的专业知识,未来自己也可以做一个专业的金融分析师,从事专业的工作,所以工作动力还比较足。过了一段时间,觉得做销售越做越压抑,一方面觉得公司这个岗位没有明确清晰的发展空间和有价值的任务机会给到他,另一方面又觉得公司没有为他们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靠谱的培训,一点都不如“别人家的公司”。
然后他看到朋友圈里几个朋友在旅行,就想,要不就旅行去放松一下吧,自己多走走看看、多长长见识、多认识一些朋友,也许回来就能好多了。出去旅行一趟回来,再面对销售的工作,感觉更加反感了,主管对他也十分不满意,他内心很焦虑。然后他又开始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屡屡碰壁……
案例解析
小飞的情况,算是比较严重的一类。我们职场上大多数人,可能会和他一样在怀疑这份工作是不是不适合自己,但可能不至于像他这么莽撞,真的都付诸行动去换工作。但问题的根源,其实是一样的。
从生涯咨询视角看,出现这样的困局,主要是2个因素的叠加导致的:
1.挫折处理的缺失。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小、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事情,但它的影响却非常巨大,尤其是和第2个因素叠加起作用时。如果我们仔细回想案例的细节,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其实每次小飞想要换工作的时候,都是他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受挫的时候。比如,销售的业绩上不去、变成垫底,比如开店很辛苦不赚钱,比如主管对他很不满时。所以,当每次他遇到一些难题需要去想办法克服、需要承受更大的风险和辛劳时,就会想要换一个工作,从现在的环境中逃开。
其实,当我们受挫的时候,也就是事情进展不顺利、结果没做好、受到领导或客户的批评时,我们就会本能地想要逃离开这个环境,这很正常,因为这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当我们还比较弱小时,就需要通过逃避来保护自己,这是我们的本能。但在职场中,我们不能每次都是靠本能来行动。
要正确处理受挫的情况,有2个要点: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是受挫了。
受挫,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就像士兵训练会受伤一样。会遭受挫折,并不是说明我们很糟糕,相反,它说明的是我们在真正的做事情,在战斗。不训练的士兵才不会受伤,不做事的人才不会受挫。
当我们意识到其实自己只是受挫了,就知道自己在这个阶段会感觉到痛,会有想要逃离、想要辞职的冲动,很正常。但我们要清楚,这只是短期的情绪冲动,不要冲动决策,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地讨论“适不适合”的问题。
其次,就是我们要分析情况,搞清楚自己遭遇了什么困难。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能自己找到解法和答案,那自然最好。如果找不到,那我们至少也要能够清晰地说出我遇到了什么困难。答案可以没有,但问题一定要看清。
如果我们连具体遭遇了什么困难都没有看清楚,就说自己不合适做什么事情,那就一定是在逃避。如果我们看清楚了问题,那我们往往就会知道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我能不能解决,这个时候,你自然会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合适。
打个比方,就如一个士兵,成绩总是不好,感觉很挫败,他分析了情况之后,发现自己遇到的困难是他总是分不清敌我,因为他的视力很差。那这个时候,他说他不适合当兵,我想大家都可以理解。但如果他是在训练中受了伤,感觉很不好,但却怎么伤到的都没有搞清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突然就仰望星空,认真地和自己说“我可能不适合当兵”,这就有点过分了。
搞清楚自己到底遭遇了什么困难,这会把我们的思维焦点,从适不适合上,拉回到关注真实的问题本质上。这种思维会更利于我们成长。但很多人对受挫这件事,意识是不够的,更谈不上有效处理。这就导致我们容易陷入逃避者陷阱的第一个因素:挫折处理的缺失。
2.我们对于“适合”,有一个错误认知。
我们很多人下意识地会觉得“自我”,即我的兴趣、热情、天赋好像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是静静地藏在某个地方,等待着我去找到它,如果找到了,那我就不一样了。然而,真正的“自我”,不是找出来的,而是碰出来的。
日本著名设计师山本耀司曾经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可怕的、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正因为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那个真正适合的东西,是需要反复碰撞的,所以我们才更要学会挫折处理,因为每次碰撞,可能都是一次受挫。所以,最优秀的士兵,往往不是那个受伤最少的人。
也只有当我们有了直面困难、解决难题的勇气和能力之后,我们的“自我”,才会有真正的成长空间。否则,它就容易变成我们逃避困难的借口,变成我们软弱的遮羞布。
所以,当这两个因素一叠加,一个是挫折处理缺失,一个是对于“适合”的认知有偏差,这就很容易导致人们陷入逃避者陷阱。
其实,一个职场人,通过自己的力量、克服了自己的恐惧与焦虑,战胜一次困难,一次成功的体验,这是我们成为一个真正职场人的“成人礼”。
这就很类似古希腊的战斗民族斯巴达人的成人礼。斯巴达人到18岁的时候,就要赤膊离开家园,只携带一把匕首防身,他们被要求去边远地区巡逻、清除各种恶行、叛乱或者危险,并且要设法活着回来。那些生还者最终会受到热情的欢迎、参加斯巴达军队,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
成为一个战士之后,才会有他适合当弓箭手还是长矛手的问题。不会有一个战场,是适合逃避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