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曹操深谙心理学知识,那年率队征伐张绣,道上缺水,将士皆渴。曹操以鞭虚指,说:“前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生唾液,由是不渴。于是曹操督促部队加速前行,终于找到了水源。明明没有喝到水,但我们的大脑就可以通过想象梅子的画面,联想到解渴的爽快,刺激分泌唾液不再干渴。
这就是《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提到的我们大脑系统的运作规律。
-1-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做决定的方式,快就是无意识的直觉,作者叫“系统1”;慢就是有理性的思考,作者叫“系统2”。而我们常跟着直觉走而不自知,望梅止渴就是典型的系统1被误导的经典案例。
这本书的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他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这本书,被誉为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这本书也成为,后来很多心理学著作引用次数最多的一本书。
-2-
曹操作为老谋深算的奸雄,着实是一个心理学高手。他利用《思考快与慢》原理的巅峰之作就是“王垕借头”的故事。
曹操征讨袁术,十七万大军,粮食接济不及。致书孙策,借粮米十万斛,仍不能满足军需。
于是曹操命管粮官王垕换成小斛分粮。这就是曝光效应,因为对出现过的人事物产生熟悉感,士兵们的系统1对发米的斛认知放松,内心认为可信。估计王垕的大小斛一定相差不多,否则在发放时就会引起兵变。所以由于曝光效应,士兵们开始一定没有注意到斛的变化,谁会想到标准的斛竟会有大小之分。
过了几天,操暗派人各寨探听,到处是怨言,说丞相欺众。这是确认偏误。士兵的系统1认为唯有丞相敢于换斛,所以怨恨曹操。
曹操密召王垕说,“但不杀汝,军必变矣。借汝头以示众耳。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曹操让人,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并出榜晓示:“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解除。
这是典型的光环效应,当我们对某人某物初始印象好时,就会觉得Ta什么都好。就像士兵对于曹操,开始抱着好的印象。王垕被处死,士兵的系统1会快速启动,加大曹操在士兵前的正面形象、消除士兵对曹操的误解。
这也是典型的框架效应,王垕贪腐盗窃官粮,士兵们系统1坦然接受,但为什么不要求补发贪腐的军粮?因为人的系统2都是懒惰的,能够系统1解决的,就决不让系统2参与,哪怕多思考一步。
-3-
这就是思考快与慢告诉我们的道理,大脑的系统1具有直觉缺陷,当他碰到复杂难题时,会自动使用另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难题。这就是启发性思考。
而以上心理学谬误都是启发法思考引起的直觉缺陷。通过启发法思考引起的士兵直觉缺陷,为曹操争取了粮草的优势。曹操真不愧为一世的奸雄、伟大的心理学家。
因此,王垕借头正是曹操
巧用自己思考的慢,理性的聪;
利用士兵思考的快,直觉的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