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这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在闽南尤其热闹和庄重。这一天,人们会以高情商的方式将古老的节日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共同度过一个富有特色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大街小巷弥漫着粽子的香气和节日的欢乐。闽南的粽子口味多样,闽南地区口味独特,既有甜粽也有咸粽,每一种都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粘而不腻的肉粽:选料多种多样,味道极其丰富。主料当然是糯米,馅料有肉类(五花、三层肉),蛋类(咸蛋黄、鹤鹑蛋),海鲜类(虾仁、鲍鱼、海蛎干、干贝),香菇,板栗,花生,红豆,莲子……根据各人喜好提前备料。首先,将糯米淘洗干净,再用清水浸泡四小时以上,使其充分膨胀,以便煮时更易熟透。接着,根据粽子的大小,将三层肉切成适宜的小方块。用香料和卤料炒制成红烧肉,收汁时撒上花生碎末,让卤汁的香气更加浓郁,然后装盘备用。干海鲜需用温水浸泡至软化,再用酱料炒制,以提升其鲜香口感。
此外,将大量粽米放入锅中与香油和葱翻炒,确保盐分和调料充分融合。根据个人口味,可以适量加入红豆、黑豆、花生等,增添粽子的风味。
包粽子时,取两片粽叶头尾交叉对叠,折成锥状漏斗形状。先在底部放上一匙粽米,轻轻按压使其贴实。接着,加入香菇、红烧肉、虾仁、蛋黄、鲍鱼、干贝等馅料。再盖上两匙粽米,压实后折弯粽叶盖上,捏紧四角。最后,用粽绳紧紧系住,一个四面四角都是正三角形的肉粽就完成了。
煮粽子时,需确保火力充足,不惜燃料。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高压锅中,确保水完全淹没粽子,通常需要煮1个小时。过去,使用柴草大锅灶煮粽子,往往需要熬煮两个多小时,这样的粽子熟得更透,肉香与米香交织,海鲜与调料的味道也相互渗透,更加美味。
食用时,解开咸草,剥开包裹粽子的竹叶,一股诱人的香味扑面而来。粽子内的糯米与配料已熟透,看上去油光发亮。咬上一口,口感油而不腻,糯而不黏,咸甜适中。细细咀嚼,鲍鱼鲜嫩可口,蛋黄咸香四溢,板栗松甜适中,蹄包软而不烂,瘦肉精而不硬,干贝和虾仁鲜而不腥。各种山珍海味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让人回味无穷。
还有碱粽,其朴实无华令人称道,仅由糯米与少量食用碱构成。往昔,人们难以购得食用碱,便亲至野外割取蒲姜或稻草,烧灰泡水,滤去残渣,以此碱水浸泡糯米至淡黄,方可包裹成粽。
包裹碱粽,以新鲜“芒花”竹叶为佳,其修长挺括,为粽子增添一抹自然之美。碱粽看似简单,实则包裹技巧非比寻常。糯米量需适中,留有空隙,摇晃时发出声响,以防煮时糯米膨胀溢出。扎粽绳时,力度需得当,过紧易使粽子变形,过松则易脱落,影响粽子的整体形态与口感。
成品碱粽色泽金黄,晶莹剔透,我的家乡长泰人尤爱冷食,佐以桂花糖蜜,清香四溢。剥开粽叶,半透明金黄色映入眼帘,一口咬下,Q弹紧实,黏糯有嚼劲,消暑解郁效果极佳。若有剩余碱粽,晾干后切块煮汤,消食开胃,美味不减。
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在我的家乡长泰龙津溪河畔每逢端午节当天,人们都会早早地聚集在溪边,等待激动人心的赛龙舟比赛。
当裁判员一声令下,赛龙舟比赛拉开序幕。数支龙舟如离弦之箭,疾驰而出。划桨的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他们配合默契,动作一致,仿佛将全身的力量都倾注在手中的桨上。龙舟在水面上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溅起层层浪花。
观众们也被这激烈的比赛氛围所感染,他们或鼓掌欢呼,或呐喊助威,为心仪的队伍加油打气。刹那间,龙津溪畔仿佛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激动和喜悦。
在我们闽南各地的端午节的习俗也不一样,比如我们长泰端午节当天中午大人和孩子都要用雄黄酒涂抹在手和脚上。这一习俗与端午节的传统有关,人们相信雄黄酒具有驱邪避疫的作用,所以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用雄黄酒涂抹在儿童的额头和耳鼻等处,以保佑他们平安健康,免受疾病和邪恶的侵害。
请注意,虽然雄黄酒在传统文化中有其特殊意义,但现代科学并未证实其具体的功效。同时,由于雄黄含有毒性成分,不建议随意饮用或大量使用。在享受端午节传统习俗的同时,也要注意安全和健康。
此外,闽南端午节的习俗还包括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煮粽子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氛围,也体现了闽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
闽南有些地区还有自己的特色习俗,列如:漳州市诏安县数百年来端午节走“贡王”的民俗,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每逢端午节,当地乡人分别从两庙中抬出“开漳圣王”陈元光的部将沈世纪、李伯瑶二将的神像出行,环绕北关游街时,由庙宇灯笼前导,刀斧戈戟罗列双行,社众排队随后,齐唱原名龙船鼓歌的“贡王歌”,十分热闹。在漳州,人们把端午节视为仅次于春节的节日,民间有裹粽、卤面、备菜肴敬祖先、拜神明的习俗,同时还有是年丧家不蒸粿做粽及向丧家赠粽的风俗。
福州过端午节的习俗熏黄烟:端午节当天中午,家家户户都会点燃黄烟,并将其喷洒至墙缝、屋角等各个角落。煮粽水洗身:福州人在粽子煮好后,会利用锅中留下的水来洗脚、洗脸、洗身子等。据说这样做,夏天就不容易长痱子,也不会被虫咬。喝“午时茶”:端午当天,人们会前往山上、田边等野外,采集众多野草树叶,或切片或切段,再与茶叶等混合晒干,以备日后使用。由于此茶是在端午节时制作的,因此得名“午时茶”。它对咳嗽、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有疗效,同时也有防暑降温的效果。
闽南端午习俗丰富多样,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驱毒、驱虫、避邪类习俗,如午时用兰草水洗浴、炒盐作为午时盐、采集草药制作午时茶等。其次是享用特色食品,如碱粽子和发糕等端午传统美食。最后是划龙舟活动,融合了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髓。其中,厦门的海峡两岸龙舟赛尤为知名。此外,闽南地区厦门还有独特的端午风俗——水上赛捉鸭。这一活动中,龙舟上悬挂装有鸭子或小猪崽的笼子,参与者需迅速沿桅杆滑向海面,抓住笼子后追逐飞入水中的鸭子。过程中,许多人因滑跌海中而引发观众欢笑。据说这一习俗源于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的方法,在泉州等地也十分盛行。
福建还有很多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宁德端午习俗独特,新嫁女娘家送肚兜、巾、扇、香袋等物至女儿家,连续三年称“送节”。女婿送黄花鱼为“节鱼”,寓“黄金有余”。小孩聚新娶亲家,新媳妇系五色索于手腕,称“记节”。午时饮雄黄酒,点孩童额,祈愿平安健康。宁德周宁,女儿出嫁的第一个端午节,女方父母要送两斤猪肉、至少二十个粽子,还要备青绦、红头绳、避邪丹等礼物。全村男女在端午节这天上午去新媳妇家“绞假”,青年人去用青绦,儿童则用红头绳缠住手脚,意为将来会心灵手巧,会攀高,会“高升”。
莆田端午习俗丰富,除赛龙舟外,还有“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蛋”的传统。初一做米糕,初二包粽子,初三食螺明目,初四插艾避邪,初五煮蛋洗澡换新装,寓意吉祥。这些习俗展现了莆田人民对端午节的独特庆祝方式。
福建还有很多地方的习俗,由于闽南端午节习俗数不胜数,我就不继续举例子了。总之,福建闽南地区的端午节习俗丰富多彩,既有古老的传统,也有富有创意的新颖活动。这些习俗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这个充满欢乐的节日里,让我们共同品味古老的文化底蕴,感受乡土情怀的温暖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