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用Lofter,也刚刚接触了简书,一个是轻博客,模仿自Tumblr,一个是博客,模仿自Medium。
两者的产品形态都很有趣,有些不同的地方,新的地方等待着我去发现。
轻博客是介于微博与博客之间的一种UGC产品,其实早在2007年Tumblr就早已经推出了这种模式。当时的Twitter仅支持140字的文字,所以推出的一种支持文字、图片、音乐和视频的内容分享社区很受欢迎。
而简书是一种倾向于鼓励用户独立写作的产品,与早先的博客相似。支持文字和图片,但不支持视频和音乐。
我为两者吸引主要也是因为界面简单好看,当然两者也有大的不同,本篇文章就试图从内容传播的角度来写这些不同。
Lofter:
这是Lofter的文字写作界面,在写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填写文章标签,一篇文章的标签可以有多个,例如我写了一篇影评,那么我的标签可以是“电影”、“影评”、“好莱坞”等等,是一对多的形式。
其实Lofter也是围绕着这个标签来进行内容传播的。
一个用户在Lofter上所能看到的信息包括其好友发表的内容,好友推荐的内容,还有就是个人所关注标签的内容。
在首页的内容里你可以看到好友所发表的内容,这并不奇怪,所有社交类应用都在这样做。
首页里你还可以看到好友推荐的文章的内容,这个我是第一次见到,类似于微博的转载,但又有所不同。微博的转载机制转载者可以为自己的转载内容加上评论,而Lofter不能添加评论,微博倾向于互动,而Lofter更倾向于精彩内容的分享。显示的形态亦有所不同,微博的转载是作为转载者的内容发布的,而Lofter的推荐是作为被推荐者的内容发布的,Lofter的这种形式更利于形成一个圈子,一个基于关系的圈子,用户会更乐于尝试去关注被推荐者的博客。应该说产品方向性的不同吧,Lofter的这种方式倾向于优质内容的传播,而微博的方式则是倾向于话题性内容的传播,没有谁好谁坏之分。
你可以看到搜索栏鼓励用户去搜索标签,使用标签,也就是用户的兴趣点去寻找内容。在“发现”这一功能入口里也是基于标签的发现,可以说Lofter就是一个基于兴趣内容传播的平台。
简书:
简书的写作界面类似于市面上的一些笔记软件,如印象笔记与有道云笔记。不同的是将“笔记本”改名为“文集”。有趣的一点是,一开始注册简书时,简书就默认在你的文集中添加了“日记本”和“草稿”这两个文集了,当然了,和其他文集一样,你可以自行删除。很有意思,通过直接在文集上面添加默认文集,用另一种方式向用户推荐在这个平台上写日记,将这个平台作为平日写作的平台。这种宣传推荐方式的用户理解成本很低,用户不用去看那些平日里不会去翻看的官方说明就能获取这些信息,并且是替用户完成的。
点击发布之后可以看到“为了您的文章被更多人发现,您可以选择投稿到对应专题”的文字和搜索框。不好之处在于系统不能根据以往操作将一些常用的专题直接显示出来。
没错,简书就是基于专题的一种方式。其实还有有点类似于标签,但所不同的是,专题就类似于一个个杂志公司,你的文章“投稿”之后是需要通过审核才能被接受的,内容经过了一个筛选的过程,较为优质的内容才得以传播。
简书貌似没有类似转载和推荐的机制,信息的传播真的就仅限于兴趣圈这里。
Lofter使用标签,简书使用专题。一篇文章可以对应多个标签,自由添加,而专题则是需要经过审核。乍看之下好像标签更能有效传播内容,但我的使用之下感觉Lofter对于普通用户的内容传播效果较差,因为Lofter根据热度推荐标签内容,那么意味着小V的内容不能获得充分的曝光。而简书的专题机制是基于审核和时间轴的,依据时间排序,不管你是大V还是小V。
写着写着其实发现自己对于简书的了解还不够深,仅仅是通过几次的发表文章和阅读文章就尝试着来写。文章还是属于用来理顺思路,刺激我去思考而写的,所以有些观点不成熟,前后逻辑也不严谨。
还是用着看看吧,期待下次能写出更多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