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加强常用药供应保障和稳定价格的措施,确保群众用药需求和减轻负担。
会议指出:对国家和省级短缺药品清单中的品种允许企业自主合理定价、直接挂网招标采购。
促进基本药物优先配备使用,提高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和二级、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
对不合理涨价的,必要时采取中止挂网等措施。依法实施巨额罚款、市场禁入直至刑事处罚。
观察:
对于国家和省级短缺药,为解燃眉之急,允许其自主定价、直接挂网。然而,伴随药品成本调查,将短缺药列入重点检查目录,势在必行。重点检查目录与重点监控目录相比,侧重药物经济学检查,也就是说,认可品种的临床地位,并通过重点检查来摸清短缺成因、谋划偏向市场化的解决办法,使行政的监督合理、清楚。
原料、制剂一体化的企业,或者相分开的企业,在缺乏市场有效竞争时,都可能引起药价虚高,甚至做短缺药推手。鼓励多用基药,就更要注意维护基药市场的有效竞争,一方面促进供给侧改革,刺激竞争,保护合理的竞争条件;一方面鼓励逐步扩大基药需求,除公办医疗机构外,在医保定点、医联体合作中再做强调。
685基药目录公布后,各地陆续下发基药配备使用的规定。从目前公布的18个省市的要求来看,三级医院基药配备占比普遍在30%,二级医疗机构在40%-50%,基层医疗机构在60%以上,而专科医院相对综合性医院基药配备占比规定较为灵活。基药使用加码,一在回头看落地;二在稳步提高占比;三在约束专科医院。
在公办医疗机构的经营绩效考核上,如何将基药使用情况强制打分?在民营医院方面,如何有效地鼓励吸引基药使用?两者相加,基药的药物经济性检查与动态跟踪评价显得十分重要。无论原料药还是制剂,一经发现控销行为或市场出现控销后果,需要快速启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间的物资流动性,为垄断局面增加难度。
国际产能合作,紧迫且重要。互通有无、短缺,解放思想、更实事求是。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更广阔的市场信息得到统计,更经济的合作竞争得到鼓励。我们缺少的药品需要合时宜地引进来,我们有些药品能够对应走出去。解决药品短缺、药价虚高的合并问题,既依靠国内增量,也引入国际变量,适当调剂,建长效机制。
短缺药形成主要原因有:市场需求少,企业不愿生产;原材料供应不稳定;招标政策不合理。为此,国家出台短缺药清单,采取定点生产和市场撮合交易的办法来保障供应。此次,又允许企业以自主合理定价、直接挂网的方式进入市场。值得警惕的是:要防范短缺药清单被用作利益护身符,对短缺要坚持穿透、力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