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两千纪对欧亚大陆来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是一个游牧部族不断入侵的时期,是一个推翻旧的帝国结构的时期,是一个旧的社会体系瓦解的时期。
此时的欧亚大陆一片混乱,也正因此,公元前两千纪也是古代文明(ancient sivilization)从历史舞台上消失,最终被古典文明(classical civilization)所取代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过渡时期。众多帝国大起大落在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但这次是什么原因所致?到底是由于帝国内部的腐朽羸弱,还是因为外部力量的强力所迫才是导致这场横贯欧亚大陆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断裂的初始原因?对这个如此宏大的问题要给出一个确定和准确的答案是极其困难的。…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帝国的灭亡肇始于内部的衰弱,首先是因为那个时期金属铜和青铜在资源上的稀缺性和加工制作成本的高昂,从而制约了这些金属在武器生产和工具制造中的广泛使用。而这一方面,造成了那些古代文明社会中的君主及其政治和军事同伙对金属武器的制造实行垄断以维护他们在社会阶层金字塔中的特权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在社会上只有很少比例的人拥有金属武器装备,这对那些古老文明中心在面对全员武装的游牧族群进攻时无疑是个致命的弱点。
另一方面,高昂的黄铜和青铜加工制作成本也势必阻遏了它们用作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迫使农民们继续使用石斧、石锄、石刀等石质工具。与金属农具相比,这样的生产效率无疑是极其低下的。
从外部因素来看,是三大游牧部族集团的不断侵扰。南面沙漠地带的闪米特(Semitic)人族群,欧亚平原西向的印-欧人(Indo-Europeans)族群和欧亚平原东向的蒙古-突厥(Mongol-Turkish)人族群。
印欧游牧族群与其说是人种集团不如说是一个文化集团,这个族群最初起源于里海(Caspian Sea)地区,主要以畜牧为主也有少量的农耕。他们西迁来到俄罗斯南部和欧洲的东南部,在公元前2000年时已占有一个从多瑙河平原(Danubian Plain)到奥克萨斯河(Oxus)和锡尔河(Jaxartes)河谷一片地域广袤的地带。以此为营,这个印欧游牧集团不停地侵袭他们地区周边的,如中东、巴尔干半岛和印度河谷的古代文明。分布于大草原西部的印欧人游牧集团与大草原东部的蒙古突厥人游牧集团最初的分界线是阿尔泰和天山山脉。这条界限以东的大草原地势高且干旱缺水,气候更为严酷。牧草不及西部丰美,但足以牧养羊、骆驼和马,但不适合牛。这种地理上的不平衡造成了一种相应的历史不平衡,即从东向西其文化特点上的坚韧与强悍由强变弱呈梯度变化的特点。东部大草原地区的游牧族群为西部大草原的水草丰美所吸引不断西迁,或是作为难民或是作为入侵者,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他们一波接一波接踵而至,例如,斯基泰人从阿尔泰地区来到了乌克兰一带;而后突厥人又取而代之占领了中亚;之后又随着斯基泰人继续西进;最后,蒙古人又紧随其后,在十三世纪占领了几乎整个中亚地区。这个东部的游牧族群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仅进入了欧洲、中东,也进入了中国…
同样由于从东到西这个地理上的梯度变化特点,大草原西部的人种构成也逐步地从高加索人为主变为蒙古人为主,至少以里海为界。这个变化约始于公元前第一个千年末,直到中世纪结束之时。
最后是闪米特人游牧族群,他们占据了从地中海到底格里斯河、从Taurus(小亚细亚的陶鲁斯山区)到亚丁湾的广大区域。他们在公元前1100左右还在使用驴子运输,当他们学会用骆驼运输时就像大草原东部的游牧部族学会驯养马一样改变了自己的文化。随着他们自身的壮大,许多闪族人来到了那些古代文明城市的边缘,随时伺机突袭掠夺…
上述游牧族群掌握着战胜古代文明的两样致命性的武器—马匹的人工驯养及其在战争中的运用以及武器装备的铁质化!
游牧族群的战力之所以能强于古代文明地区,源于两个决定性的技术进步 — 马匹的驯化和稍后出现的冶铁术。就目前所知,最早的动物驯养就产生于中东地区,而且,也是在那里最早出现了人乘骑动物的情形。两者均发生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不过,那时骑行牲畜的情形比较少见,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各种牲畜中只有牛可供骑行,而牛的速度又太慢。当地虽有野驴,但体型又太小。不过,这种技艺向北传播到了南俄地区,在那里我们既发现了野驴也发现了野马。这两种牲畜在那里被人工驯养成功大概是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很快,驯养马就因其体型的高大、躯体的强壮和奔跑速度的快捷而被人们所偏爱。而且,南俄地区的游牧部族已经会对马进行选育,能够培育出了比野马更为高大的品种。
马在军事上的运用首先是用于拖拉轻装战车,一种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笨拙的四轮牛车改进而来的二轮战车,而后又逐步进化为可以乘坐多人的重装战车。可以想象,任何步兵在面对这样的战车时必然一败涂地!
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末的时候,随着马笼头、马鞍、马镫等发明的出现,又使骑手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双手解放出来专司挽弓骑射,如此一来,游牧族群又从车战兵的基础上发展出骑兵,这让欧亚游牧族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并成为游牧蛮族在整个古典时代直到中世纪时期的主要军力,直到十三世纪前后火器时代的到来。
冶铁技术的发展同样增强了游牧部族的战斗力。约在公元前2000中叶时,在小亚细亚的东北部就已经出现了冶铁术,而到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国灭亡时,铁匠已不鲜见,他们的冶铁技术已广为人知了。至此,游牧部族的战士相比那些守护古代文明地区的士兵,就不仅有了机动性方面的极大优势,又因铁质武器的普及而在装备上也具有了优势。当先进的古代文明面对落后的野蛮游牧族群的入侵时,结果不言自明!
战马和铁质兵器的结合促使游牧部族对古代文明中心两次大的入侵。第一次大约是在公元前1700年到公元前1200年期间,当时的游牧部族装备的还是马拉战车和铜质武器;而到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1100年期间第二次入侵时就已普遍成了使用铁质武器的骑兵了。游牧部族因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精湛的车战战法以相对少的人战胜了数量上远超他们的对手。
游牧部族的入侵使各处的文明彻底毁灭而唯有中东幸免于难。这倒不是因为中东地区没有发生过游牧部族的入侵,相反,因其地理上的可达性,中东地区是承受蛮族入侵次数最多的地区。在这里,帝国的兴起和衰落此起彼伏,然而文明本身却依旧存活了下来。一个原因是这里文明历史久远,早已根深叶茂,而且这个地区文明程度到公元前1700年时的幅员如此广大,以至于很难被几次入侵全部毁灭。最后,中东地区的游牧族群不同于草原和沙漠地区的游牧部落是完全未开化的蛮族,他们早就定居在块土地上,是已经半开化了蛮族人群。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已有印欧集团中的一支赫梯人穿越高加索地区逐渐渗入进了小亚细亚地区并在接下来的数个世纪里逐步与当地人联手建立了一个包括叙利亚大部和小亚细亚在内的范围广泛的赫梯帝国。,它甚至在公元前1590年一度洗劫了巴比伦,不过他们从未能够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自己的政权。加喜特人是印欧游牧集团里的另一支,他们来自扎格罗斯山脉,占据了美索不达米亚的东部地区,不同于赫梯人只是对巴比伦实施抢夺劫掠,而是占领了这个古代文明的首都,建立了一个延续了几个世纪(公元前1600—1100年)的巴比伦第三王朝。另一个入侵中东地区的蛮族游牧部落是胡里安人(Hurrians),他们显然来自亚美尼亚高原,在巴比伦北面的亚述地区建立起了米坦尼帝国。这个帝国约在公元前1500年达到其发展的高峰。胡里安人吸收了大量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并传播到周边地区,包括在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即便是固若金汤的埃及也未能逃脱历经几个世纪的游牧蛮族的袭扰。约是在公元前1720年到1570年期间,埃及甚至出现了一个由闪米特人主导、联合其他游牧部族人共同统治的希克索斯王朝,这是埃及历史上一个完全由外族人统治的王朝。
到公元前1500年时,游牧部族第一波对中东地区的入侵逐渐平息,随之而来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当地人对入侵者的反弹。比如,埃及人在掌握了入侵者的军事技术和武器之后便推翻了希克索斯王朝并驱逐了那些蛮族统治者,建立起埃及第十八王朝和新王国。同时,正因为埃及人有了被外族统治的经历,为了长治久安,开始寻求帝国式的扩张。到公元前十五世纪中叶时,控制了巴勒斯坦、叙利亚、腓尼基,其势力甚至直抵幼发拉底一带。不过,埃及人在这些地区实行宽容政策,允许先前的统治者继续行使管理权,但必须服从埃及军队在那些地区设置的卫戍区的管理,并听命于来自更高军队指挥者的旨意。又如,亚述帝国的原统治者成功地推翻了米坦尼帝国的统治并建立了统治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河谷地区的亚述第一帝国。上述一系列事变后,在中东地区形成三股主要势力:北边的赫梯帝国,南边的埃及帝国和东边的亚述帝国。
这种三足鼎立的平衡局面终在公元前1200年为第二波蛮族入侵所打破。这一波的入侵者并不像第一波那样具有毁灭性,但在中东历史上却留下了永久性的印记。由于赫梯和埃及帝国陷入长久的一系列争战耗尽了双方国力筋疲力尽,迫使他们撤出了叙利亚—巴勒斯坦这一走廊地带,于是,三股闪米特人便填补了这个真空地区。首先,是腓尼基人占领了地中海沿岸地区,在那里建立起重要的手工业和商贸中心;其次,是阿拉米人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定居下来,控制住了对腓尼基人海上贸易十分重要的一些商道;最后,是希伯来人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定居。这个民族因其宗教信仰而注定要在历史上扮演主要角色。与此同时,东边的一些入侵者,例如印欧集团的米底人和闪米特族群里的迦勒底人则逐步地渗入进了伊朗和南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大概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一个新的势力中心成型了,即亚述第二帝国的出现。廉价的铁质武器、纪律严明的军队、运转高效的官僚机构,还有架在轮车上的攻城锤,使亚述人快速地扩张了帝国的版图,到公元前七世纪时,以尼尼微为都城的帝国已经囊括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以及伊朗高原的部分、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以及孟菲斯城以北的埃及。然而,帝国的极度扩张和所占地区臣民的敌意最终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在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被他联合起来的共同敌人,即米底人、迦南人以及来自北方的游牧蛮族斯基泰人联手打垮并洗劫了它的首都尼尼微,把亚述帝国最终从历史上彻底抹去!
尼尼微沦陷后米底人和迦南人在瓜分它的遗产的过程中出现一个插曲,就是出现了一个新的巨人— 伊朗帝国— 这一当时幅员最大的帝国。波斯与米底帝国有关并在之前臣属于它,现在它起而推翻了米底人的统治,在自己的国王居鲁士(公元前550~529)的领导下,运用亚述人的军事技术很快逐一推翻了小亚细亚和巴比伦的迦南帝国。在居鲁士死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的继任者不仅向西占领了埃及,而且向东占领了印度的旁遮普地区。如此,伊朗帝国建立起了从尼罗河到印度河以远的广大地区。整个中东地区如今都处于一个统治者之下,所有的蛮族游牧人族群也都被有效管控了。
尽管这么长世纪以来蛮族的不断入侵和新旧王国的不时兴废使中东地区动荡不安,但这里却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正如较早时提到的,政治上的断裂并不意味着文明在中东的消失,而且,由于醉心于都市奢华生活的入侵者们需要被占地区当地人的书写吏、各级官员和宗教祭司的合作,很快也就适应了臣属国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在这方面亚述帝国是很典型的。略。)
【蛮族入侵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比照中东文明,希腊、印度和中国文明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力较小;或者说其周边区域与这几大文明在文化上一体性很小(there was little cultural continuum)。相较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文明历史的久远和对周边影响区域的广大,它们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游牧部族的入侵后,它们对其周边地区的影响也就雁过无痕了。有关这些入侵过程的信息,在希腊相对说来要比在其它两个地方更充分和可信些。一个原因是希腊相对于其它两个文明而言,在地理上与古代中东文明的联系相对更为近密,因此,中东文明有关文字史料中的记载可对希腊发生的蛮族入侵情况提供重要的线索,而且,希腊人本身也比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更具历史意识,因而也留下了更多反映其所经历事件的更为真实的历史记录。
第一个入侵希腊的印欧游牧部落是亚该亚人(Achaeans),时间大约是公元前二十世纪。传统认为,他们驾着双人马拉战车,装备的是青铜武器,是从多瑙河平原向南逐步渗透进入的。不过,新近的证据显示,他们或许是经小亚细亚西北部穿过爱琴海进入希腊的。这些入侵者的总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克里特(Crete)的米诺斯文明(Minoan Cretans)。但是,到公元前1600年时,入侵者在大量吸取米诺斯文明的基础上又把它移植到了希腊大陆,并在希腊大陆中部的色萨利向下直到伯罗奔尼撒半岛最南端的广大区域内建立了众多小王国。在伯罗奔尼撒定居的那些游牧部落因其离克里特的米诺斯文明最近,所以也是文明程度最高的定居者。迈锡尼(Mycenae)是伯罗奔尼撒半岛最杰出的文明中心,于是以它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新兴的文明。和克里特时代不同,迈锡尼时代的希腊(Mycenaean Greece)所有定居者的聚落都建有坚固的城墙,山头城堡林立,国王及其侍从都住在高处的城堡里,而普通人通常都选择住在城墙外面的临近地区,以便危胁来临时可随时到城墙里面去避难。
和其它在中东和印度河谷地区定居的印欧游牧集团的入侵者不同,迈锡尼人效仿米诺斯人选择在海边定居,并由此发展出一支令人敬畏的海军力量。依仗这支可畏的海上力量,一有机会,他们或是实施海盗式抢劫,或是进行海上贸易,并在罗德岛、塞浦路斯、以及小亚细亚的西海岸建立了许多海外殖民地。迈锡尼人还出口陶器、橄榄油、毛皮,换回如香料、象牙和珠宝等奢侈品。很快他们的商品就把克里特的产品从南意大利、叙利亚、和埃及人的市场上挤了出去,逐步消除了克里特人先前在地中海地区贸易中经济上的霸权。到公元前十五世纪时,迈锡尼人又开始进犯克里特本岛。占领并摧毁了克里特人那些没有围墙筑垒的城市,包括它的都城克诺索斯(capital of Knossos),这些灾难以及一系列的地震,使之前完全不同于迈锡尼的米诺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也就是克里特文明)到公元前1150年时已荡然无存!
不过,好景不长!当迈锡尼文明在遇到新的游牧入侵者—多利安人后,重现了类似的命运!
公元前1200年,迈锡尼的城堡被装备铁质武器的多利安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攻占了,城邦管理体制崩溃,乡村人口四处逃散,海外贸易衰落凋敝,希腊再次重回曾经的农耕时代。历史上黑暗时期降临,直到公元前八世纪希腊城邦历史性地崛起。
多利安人主要定居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他们从那里继续向海外挺进,在克里特岛、罗德群岛以及小亚细亚濒海地区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其他的希腊人,或许还有迈锡尼的难民,他们从雅典跨海抵达基克拉泽斯群岛,从那里又来到小亚细亚西海岸,并进一步深入到小亚细亚更为内陆的中央地带。
我们对希腊在遭受蛮族入侵后出现的黑暗时代的情况比之印度相应时期要了解得更多。这部分是因为希腊与印度相比与中东地区的古代文明有更紧密的联系。在对历史遗存的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的解读中我们很容易追溯到这些联系,从而为了解希腊的早期历史和文化提供线索。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赫希俄德的《劳作与时日》和《神谱》这些代表希腊先前时代重要遗产的四部史诗都来自希腊人自己的创作,因此对了解希腊的黑暗时代尤其重要。荷马写到战争、写到冒险、写到国王和贵族的生活;赫西俄德则描述了农人生活和民间传说,以及希腊众神的谱系。在这些文字史料中,他们对希腊的原始农耕和田园社会的状况做了栩栩如生的生动描绘。人们大多自给自足,自己种植粮食,用自己养的羊毛编织衣物。专职商人都是外国人,多是腓尼基人或是塞浦路斯人,他们只是偶尔来一下,通常与普通人交换一些小饰品和与贵族交换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单调的农耕生活枯燥乏味,好在有偶尔光顾的游吟诗人,他们吟唱曾经战争的荣耀,吟颂过往祖先的骁勇…
【译后记】用了几个下午的时间,草草把《世界通史》欧洲古代文明部分章节的翻译完成了,分作寒假作业的(三)(四)(五)(六)每日一博。原计划将之前阅读的《雅典卫城博物馆导览》一书部分内容分别以“卫城的前世今生”和“帕台农神庙的雅典娜神像”为题编译成文作为寒假作业(二)、(三)先期完成,后因家中老人感冒发烧引发肺炎忙于住院诊治和每日往返医院挂水治疗而不得不搁置,只是把更早读完的大英博物馆有关埃及最新水下考古发现特展简介部分摘译后名作寒假作业(一)首先发了博。天天逆行在新冠疫情蔓延而生的恐惧中,好不容易待到老人病情好转,思想着可以轻松一下转转梅花山踏春寻梅,不想却迎来二月七日琵琶湖城门通道封控,顿时没了重读《导览》一书的心情。窝居无聊,翻阅一本尘封已久、束之高阁的旧书,并很快沉迷其中欧亚大草原游牧族群对古代文明的冲击及与希腊文明有关的章节,平心静气地度过了一段小区封控的日子…闭关恰是读书时,这个加长版的寒假就要结束了,但愿不曾辜负。
“疫情来袭,宅家自闭;闲来没事,小读自娱;渐感有趣,信手草译;不求达雅,权当笔记。” 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