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社群的班主任通知,下午要补一节手机摄影课。因为是临时增加,所以下午的课有一半的的同学没有来。人少了我就坐在了前排,所以听的认真。
这堂课,老师讲的是光源、测光、聚焦,拍摄时机等。他教会了我们如何识别自己手机的对焦距离。若要近距离拍静物,必须了解手机与静物之间的合适距离。记住它,就能保证在每次拍近照的时候快速定位。每一个手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距离的远近要自己多尝试。如果你想表达的中心物体拍出来是模糊的,而旁边的景物是清晰的,这就是没有聚焦。
老师让我们任选一个眼前的物体拍照,从不同的距离感受清晰度的合适距离。同时,轻点手机里要拍摄的物体,聚焦,成像。手点的部位不同,光源聚焦也不同,出来的亮度也不同。验证的方法,就把照片上聚焦的物体点开放大,看有没有模糊。如果放大后是模糊的状态,表明没有聚焦。如果想表达的对象过暗,就是光源不足。可以对同一景物拍三张去感受暗色、过渡和亮色的变化和区别。
我以前不知道要提前测试好自己的手机与要拍的静物的合适距离。对光的关注度不够。要摸清自己手机的功能,距离要提前测试。这样等再去拍照的时候,心里有数,距离感有了,就能抓拍到你想要表达的中心景物。
老师强调了抓拍的重要性,成像要快,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不要追求完美。有些拍摄的绝佳时机,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所以要多练习,下手要快。
这让我反思以往自己的拍摄,一方面是满篇的景物没有突出重点,缺少对焦;一方面总想把景取得全一些,成像比较慢,反而忽略了主角的人。也让我想到年青的时候,有一次和同事去外地出差并旅游,当时还没有手机拍照,用的是全自动照相机。他下手非常快,快到以至于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他就拍了。等把照片洗出来的时候,发现是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也挺满意的。后来年纪大了,注意了摆拍,反而显得拘谨不自然了。
老师提到,艺术类的东西,比如说摄影、书法、绘画等等,老师告诉你的是一个方法或经验,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反复地练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关于艺术类的东西,更是如此。需要自己去琢磨去发现。
老师留的作业,就是回家以后多练习拍照,了解自己的手机功能。他说,现在拍照不像他刚开始学摄影的时候,用的是胶卷,检测一次很不容易。现在手机可以随便拍拍拍,随时检验。无非是多费点电罢了。
的确是,现在我们有了更先进更优化的工具,反而琢磨和用心的程度少了。
要提升技能,除了练习,多练习,常练习,别无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