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听拆书,也就是把一本厚厚的书,用一二十分钟时间迅速讲完,庖丁接你会一样把书里的骨架和最核心的内容展示给人看。
得到上面也有很多听书,跟拆书差不多,把一本书压缩压缩再压缩,让你几分钟就能获得读一本书的收获。
可是,这样的速成读书方法,真的能过速成,真的能够得到读一本书一样的收获吗?
之前一直觉得这样的方式有那里不妥,而且我自己试过之后对听书或者拆书的内容,总是在脑子里过一遍,留下一个“这本书我知道”或者“这本书我看过”的印象,但是真正里面讲的什么,或者讲到的方法和道理如何运用,真的没有概念。
我不知道这里面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像樊登读书会之类的节目很受大家欢迎,一年听365本书,多好。不过听了好多这样的节目,书还是没有记住。
今天听《东吴同学会》,吴老师讲的道理,我才找到这样的问题症结。
他说我们国人太善于总结,就像达尔文费劲千辛万苦得出的《进化论》,我们用八个字就能概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小学生们背的乘法口诀,虽然能够给小学生的运算带来很大方便,但数学毕竟是数学,不是语文背诗词。背会了口诀,知道九九八十一,但是等号两边的逻辑关系却很难搞明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不太好了。
同样的,我们听读书节目,一个人在台前带着你解读一本书,用极其言简意赅的文字和语言,把一本书展现在你面前,但这毕竟不是这本书的全部。
就好比我们要了解一个人,没有见过真人,获取到的只是身高体重性别性格特征,充其量有他身边的人讲的很多他性格特点的事例,来诠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获取到这么多的数据和材料,就真的了解这个人吗?
我看未必。
同样,读书也是这样,一本书系统的读完,会搞明白书里各种观点的来龙去脉,懂得书里讲到的道理的适用范围,这样才能在自己以后的生活中得到指引,这样的效果,通过听书和拆书,应该是达不到的。
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喜欢跟着人拆书呢?
还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谁愿意花时间去翻一部大部头,不够费工夫呢。而且听书这么快,看见别人读的某本书,可以轻松的告诉他,这本书我读过,里面讲的什么什么什么,多有面子。
可是,还是可是,时间是不会骗人的,把时间花在哪里就在哪里收获。花费很长时间读完马克思的《资本论》,我估计很多同类的书就不用再读了。
而且自己研读出来的结论,比别人讲给自己听的,收获要大得多,毕竟你是花费了时间和精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