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六安茶”,人们第一想到的是绿茶“六安瓜片”,我们今天分享的是产自于安徽省六安地区的黑茶“六安蓝茶”。
传说:清朝雍正年间,黟县的一个山村尼姑庵,庵边有一颗老茶树,人们浇溉滋养,茶树茂盛而美。
1725年的一天,庵里的妙静师太采摘叶芽咀嚼,竟是甜丝丝的味道,遂采来置于石板上晾晒,顺手加以揉搓,到了晚上她却忘记了此事。经过一夜的雾气露水,第二天,看见昨日揉成一团的茶,却已成为黑色,茶叶却还是软的。于是她用溪边的粽叶将茶裹好,挂在庵外晒干,后挂在庵里的柱子上。过了数年,一日重新打开,闻着有尘扑扑的味道,打开看还是黑黑的,觉得此茶应不一般,遂将茶蒸软烤干,以备他日之用。
若干年后,妙静师太生病了,想到这个茶,此茶也确实神奇,煮起喝后神清气爽,病居然就好了。后发动尼众满山遍野采制,用以普施众人,因为茶有一定的药用的价值,在当地也就兴起来。来尼姑庵讨茶喝的商客与信众越来越多,香火很旺,惊动“长毛”当兵的,尼姑庵竟被抢掠烧毁,逃出的小尼姑,将安茶的技艺传到黟县古筑乡孙家村,后孙家村的孙启明又学到了安茶的制作技艺。
民国战乱,孙启明来到祁门芦溪,以“孙义顺”的牌号从事安茶的制作销售,“孙义顺”之由来,源于孙启明的孙姓,做生意合作讲“义气”,求“顺利”,“孙义顺”也就叫响了,加之有安五脏六腑的作用,故而便是“孙义顺六安”的由来。
六安之制造方法由安徽店端口滩安茶号后人提供如下:
六安茶制做分为采摘、初制和精制。采摘在谷雨前后不超过十天左右,采下芽蕊和嫩小的生叶,初制杀青在铁锅内进行(炒青),杀青后在篾席上搓揉成条(揉捻及做形),然后在烘笼上烘干(烘青),烘干分初干和足干,足干后茶色泛黑有光泽。
茶农初制后将毛茶售给茶号(茶商),精制由茶商进行,先将毛茶筛分级别,再挑废茶黄片,选用一至四级毛茶再次烘干,并在晴天晚上将复烘的茶用竹簟摊于室外露一夜,次晨收起放入木甑,用蒸气蒸软,趁热装入内有箬叶的圆形篾篓中用力压实。因六安茶贵在一个「陈」字,它陈而不霉不烂,越陈茶味更醇,故虽制成亦要收入仓储藏三年才与发售。
被誉为“圣茶”的安茶,其祛湿解毒之效在东南亚一带为人称道。安茶有着极为独特的“日晒夜露”工艺——白天晒太阳晚上吸收露水,或因“汲日月精华”之义,使它与众不同。
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据说是由于在清代,一位来自祁门的医师在广东佛山行医,当地夏天闷热,县民容易中暑和肠胃不适,这位祁门医师便以六安茶代药,不少人无药而愈。六安茶因有消暑解毒之效,自此声名大噪。
陈年六安篮茶油光十足,紧结不松散,黑亮香醇陈味足,火气已褪尽,茶性更温和,味醇生津,能够祛湿解暑,解毒消肿,杀菌,解渴生津,消瘴避邪之功效,食之益寿而提神。
据说以往香港的茶楼供给客人的往往是普洱,自家饮用的却是六安篮茶。在东南亚地区,六安篮茶更是名声显赫,有条件的人家,几乎都备有六安篮茶,且越陈越受欢迎,越陈收藏价值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