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人类木马程序》,印象最深的就是个人频率这个概念。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说“带着愤怒的频率说或听,真诚的建议就变质为抱怨或指责;带着骄傲得意的频率说或听,善意的分享会变成炫耀、瞧不起对方;带着渴爱欲望的频率说或听,给的爱会变成控制对方自由自主,令人踹不过气的紧张压力。觉察是木马程序的解药。”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带着个人频率这个概念以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自己和周围的人,可以很明显感觉到频率的影响力。比如若带着指责与批判的语气,就算本意是为对方好,对方也只会感受到愤怒与不被尊重。有趣的是,最让我对个人频率感受深刻是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如果我处于一种心平气和、投入当下的状态,就算我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在旁边坐着,孩子也会很开心。如果我处于一种很焦虑的状态,孩子往往也容易失控大哭。这种体验让我也越来越注意自己的“调频”。
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我们真的不需要太过为家人和孩子焦虑担心,做好自己、调对自己的频率周围人自然会被正向的氛围影响。
“洞悉真实、头脑清醒、内心平静、只说重点、心口合一,永远不要为了任何理由不去爱,永远要以信任、自由、天赋来决定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前半句让我想到潇洒姐说的“心里有数,情绪稳定”。有意思的是,今年在有意无意读了很多个人成长、生涯规划、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书之后,我发现了出奇一致的观点。真正有用的道理往往很简单、很出乎于自然与人性,甚至有点让我想到天真的婴儿。而我们成年人似乎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恐惧而作出选择。比如因为恐惧落后而去学习、因为恐惧独身所以恋爱,因为恐惧贫穷所以工作,试想以这样的心态又怎能取得想要的结果呢?
简单的回顾一下自己,似乎能找到自己很多的时刻是因为恐惧时间流逝、恐惧没有成就而把时间填的满满。带着这种频率去做事,往往被时间追着走,焦虑的在多项任务中切换然后依然没有成就感,浪费了每一个当下在焦虑中度过。
李欣频在封面上写到:“把时间花在哪里,就会显化成怎样的人,我们是自身推演的结果。”正因如此,更感受到应带着觉知去生活,找到自己的木马程序,将自己的频率调到“爱”这个频率。希望自己每一天都尽量带着正向的频率去面对人与事。这样的话一年三年,我会是我日常频率累积后的呈现。
每天在做每一个选择的时候,问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做这件事是出于爱还是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