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月之上
很长一段时间了,总是焦虑、不安,在患得患失里纠结着种种。
每次经过大门口,都听到值班的保安大叔哼着轻松而愉快的歌,我强烈地羡慕。
我知道这种焦虑源自于哪里,不久之后的考研准备,渴望拿证书,身边越来越多的成功学榜样,眼下永远都背不完的方剂,还有赶不走的感冒。
远的,近的,没有边际。
于是听朴树的歌。
听朴树很多年了,朴树的声音有一种很神奇的东西融进去,不是确切的爱情或者哀伤主题,似乎永远都是在飘荡,但它能让我停下手里任何正在做的事情,不用想太多,只是单纯地听歌。
就像高三的时候喜欢许嵩,古色古香地矫情。
二十岁,开始听朴树,自由且真实。
从2000年的《那时花开》再到2015年的《平凡之路》,每一首的风格都不一样,但一首比一首经典。
有人问过朴树:“十几年来,你是一直在改变自己的风格吗?”
他回答,有沉淀,才能改变。
一年前,我渴望改变自己。
我不断告诉自己:一定要变成更好的自己。怎样变成更好的自己?像学姐,读很多成功学的书,创业,去做演讲。像家里的某位成功人士,横跨各大领域,证书比山高。
我开始按照身边人的样子来复制自己的生活,奔走于社团和班级,极力研究简书的爆文秘籍,看一些《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等等之类的书。
我还是没能成为一个成功人士。
一年前,我想去任何地方。
“你的胃和心,总要有一个要走在路上”一直都被我奉为至理名言,于是,渴望出行,渴望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于是,每一次都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晕车、呕吐、迷路乃至挤在茫茫人海里看风景。
我还是没能走过很多地方。
这些,算不算是失败?
我的智力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达到顶峰,那时候数学老师挺稀罕我,在我同时斩获全校作文一等奖和奥赛一等奖的那天,他骄傲地在竖起中指,在班里说:“我敢说,有这样的头脑,只要不忘初心,芸这小丫头以后会是咱们班最有出息的孩子。”
十年将至,正如他所说,我未忘初心。
十年将至,我没能成为他的骄傲。
过动,则无以为静,不静则无沉。
这是一个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权衡利弊的时代,这是一个做任何事情都渴望成功的年纪。
我渴望改变自己,渴望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我想去看不同的世界,去到任何地方,除了家。
最近朋友推荐了一个朴树的短片,关于他在印度的一场旅行。
有一个场景,他在印度的贫民窟与贫民们唱歌,然后他说:“他们生活地很穷困,很糟糕甚至混乱,但是没有人想急于去改变什么,很多家庭挤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面,家徒四壁,没有窗户,也没有家具,但是很多院子里面都在载歌载舞。”
“像抗争,也像超脱。”
如果从心的角度出发,我理解为超脱。
在高三的时候,练习过一篇高考作文题目,名为《拒绝平庸》,当时我写过这么一段:平庸的人从未想过要改变现状,因为他们安于现状,这样的人必将会被人类社会淘汰,就像很多发展中国家从来不与国际接轨,赶不上世界潮流,最终也必将被世界抛弃。
有层次,有条理,据理力争。
就像只跑红了眼的兔子。
但,如果一味往前跑,快到这一路只剩下你一个人,那么,被抛弃的到底会是谁?
简书上有个叫做“有备而来的路人甲”的摄影作者,这是我第二次在文章里提起他。
他发的照片大多是在支教的时候拍的,也有穷游时拍下的,每一幅都透着生活的模样,我问过他,一般的大四学生不是都忙活自己的毕业论文就是忙活工作的事儿,你怎么还有时间去做支教呢?
他没回我,大概是无语。
后来在他的文章里,看到一句:现在最不该动流浪的念头,却是流浪的最好时机。
大多数人都在做的事情,未必是大多数的欢喜,少数人在做的事情,也未必不是渴望。
我们年轻,渴望成功,渴望证明自己,渴望拥有,少有人会渴望过不一样的生活。
二十多岁,急着把一切都稳定下来,急着找好的工作,拼房子,买车,急着把生活过得无忧无虑。
一般人在三十五岁才能做到的事情,凭什么你可以提前十年去完成?
“对待未来,永远不要过量地奢望,过度地急切,属于你的,都将在你走过的路上。”
所以,并不是不改变,不追求,不前进,是真实地做自己,一步一步,以一种不那么急躁的心境去成长,慢而平和地接受终将到来的成功。
祝愿你,我的姑娘,不骄不躁,不卑不亢,慢慢走,一切都会在最适合的时候,合适地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