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罗翔。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

我们为什么要读《白痴》这本书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明明自己真心待人,乐观生活,却总被人欺负,总被生活欺骗,所有人都说你傻,你有时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傻。如果大家有过这种感觉,我建议你读一读《白痴》这本书。

《白痴》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非常重视的作品。在完成《白痴》十多年后,他在信件中对朋友说:“所有说这是我最佳作品的人,在思维方式上都有某种一直让我吃惊和高兴的特点。”《白痴》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个人色彩的一部,书中展现了他最私密、最珍视和最神圣的信念。

有人说,如果托尔斯泰代表着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代表着俄罗斯文学的深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度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我估计大家并不一定向往这种人生经历。《白痴》一书中也随处可见作者个人的印记。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被判处死刑,但是临到行刑的时候,又改判为流放,相当于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我想,世界上可能再没第二个作家有这么离奇的经历了。再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体很差,他终生都受到癫痫的折磨,但他却觉得癫痫发作的那一刻,他感到了平常想象不到的快乐,还把这种快乐写进了这本小说中,这是为什么呢?在解读《白痴》之前,我认为很有必要给大家讲一讲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杂人生。

国内不少喜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读者,都会尊称他为“陀翁”,下面我也用“陀翁”来称呼他,虽然“翁”可能发音不太准确。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杂人生

0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家庭

陀翁的人生充满着苦难。1821年11月11日“光棍节”这天,他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贫穷的贵族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行老二。他的父亲是一个落魄的军医,就职于马林斯基医院,这家医院也被称为“穷人之家”,这是莫斯科最悲惨的地方之一,充满着形形色色的精神病人、贫困交加者、罪犯和流浪汉。这也让当时的陀翁就充满着对底层民众的同情。

在童年的灰色中,唯一光明的也许就是母亲的爱。陀翁的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熏陶,对孩子们的关爱无微不至。正是因为母亲的教育,他才接触到普希金等人的文学作品。他的母亲对农民也十分怜悯和同情,陀翁从小耳濡目染,这对他日后的创作尤为重要。

可惜,好景不长,1837年,母亲因为肺病离开人世,父亲无力照顾家庭,就把几个年幼的孩子送到亲戚家里,陀翁和哥哥则被送到了工程学校。两年以后,父亲在自己的农庄离奇死亡,一种说法是因为醉酒之后经常折磨农奴,不堪忍受的农奴将其打死。听闻噩耗的陀翁五雷轰顶,悲痛欲绝,癫痫发作。他在一封给哥哥的信件写道:“我真可怜我们的父亲,多么奇怪的性格!他要承受多少不幸!……他活了50年,但思想还是30年前的。”所以有学者认为,陀翁并不将自己的父亲描绘为没有良心的暴君,而是认为他的父亲是一个被绝望生活拖得愁眉苦脸,值得同情的人。

有人认为,父亲去世时是陀翁的首次癫痫发作,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他早在九至十岁的时候就发作过癫痫,但无论如何,癫痫几乎陪伴了他的一生,它如魔鬼一般纠缠着作家,直至他生命的终结。(引自:余凤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痫》,《世界文学》第63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陀翁的作品中有很多人物都患有癫痫,我们今天要讲的《白痴》的主人公梅诗金公爵就患有癫痫。

陀翁的朋友在《回忆录》中记录了他的癫痫发作场景。事后,陀翁告诉朋友,癫痫发作前,他有几秒钟沉醉在狂喜之中。他说:“在这个瞬间,我体验到平日一生中连想象都想象不到的那种欢乐――这种欢乐是旁人无法感知的。我会觉得这是我和世界的最完美的和谐,而且这种感觉是如此的强烈和甜蜜,为了这一极乐的几秒钟,我可以付出十年的生命或者更多的几年,或许可以献出我整个的一生。”(引自:余凤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痫》,《世界文学》第64页)

0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

1846年,20岁出头的陀翁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穷人》,揭开了俄罗斯贫富差距的残忍现状。底层民众的沉默、善良与悲惨,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书中写道:“有天晚上,我走过他们家门前,那个时候很少那么安静,我微微听见抽泣的声音,原来是有人在哭,哭得那样安静,那样可怜,那样伤心,这些穷人的形象在我脑海里终夜挥之不去,我无法入眠。”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想起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经典都具有相通性。

当时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对《穷人》一书赞不绝口,称其为“俄罗斯文学的天才”。陀翁对此也颇为得意,在他的书信中,他提到“我们自己人,还有别林斯基,一致认为,我甚至大大超过了果戈理。”认为“俄国文坛又出了第二个果戈理!”(引自:《人不单靠面包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上海译文出版社),潮水一般的赞誉让他看到了美好的前途。

然而,命运从不吝惜捶打伟大的天才。陀翁患有癫痫,一生多次发作。如果说癫痫发作是病理上的濒死体验,那么他被判处死刑,等待处决则是真正事实意义上的濒死体验。1849年4月,陀翁因为卷入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被捕,后被判处死刑。据说沙皇并不想真正处决他们,只是想吓唬一下这些年轻人。1849年12月12日陀翁被押赴刑场,在行刑前最后一刻,沙皇颁布特赦令,取消死刑,改为流放至西伯利亚。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即将执行死刑,结果“快马加鞭、刀下留人”。这一经历让陀翁从骄傲转变为对生活的极度谦卑。他从行刑场回到监狱后,给哥哥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生活终究是生活,生活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而不在于外界……不管有多么不幸,永不灰心和泄气,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和它的任务……我的心还在跳动,还是原来那样的血肉之躯,他有爱,有痛苦,有怜悯,有记忆,而这一切终究是生活,阳光普照每个人!”(引自:《人不单靠面包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上海译文出版社)这是陀翁给哥哥写的信。未知死,焉知生。也许只有理解了死亡,人们才能真正的知道如何去过好这一生。

在西伯利亚流放期间,陀翁还写到:“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陀翁在西伯利亚的一所军事监狱度过了四年的苦役生涯,1854年他被释放,但是仍然要在西伯利亚服役。流放的生涯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他经历了人性中难以想象的黑暗。他认识到,人性的幽暗与人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并无直接关系。从此之后,陀翁不再对人性持单向度的描写,也不再像最初的作品一般对底层民众寄予神话般的乐观期待,也不再相信任何暴力。

03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爱情

有人说,老师你这讲得太沉重了,我们还是讲点八卦吧,估计很多朋友对这更感兴趣。

陀翁有过三次爱情,这些爱情故事在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有传记作家将陀翁三次爱情分别概括为“不幸的初恋”“永恒的女友”和“幸福的婚姻”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陀翁人生中的一位重要女性为主线,展现了他的爱情心路(引自: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次爱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陀翁的第一次爱情是在西伯利亚服完苦役之后,他遇到了一个名为玛丽亚的女性,后来玛丽亚的丈夫因病去世,两人于是顺利结婚。婚后,痛苦马上来临,陀翁癫痫发作,吓坏了妻子。玛丽亚认为陀翁隐瞒病情,欺骗了她,她对此非常后悔,两人的婚姻生活非常不和谐,夫妻双方陷入了对彼此的折磨。玛丽亚备受煎熬,感染了肺痨,1864年撒手人寰,离开人世。一年后,陀翁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有一个人,她爱我,我也无限爱她,这就是我的妻子。”彼此纠结与彼此伤害的爱情在陀翁的作品中屡见不鲜,一如他在《地下室手记》所说的:爱情乃是自愿赐予被爱者任意施暴的权利。大家如果读过《白痴》,就会发现女主角娜斯塔霞就有玛丽亚的影子。

1860年,陀翁回到圣彼得堡,次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再次为文学界所瞩目,经常在大学发表演讲。一次演讲结束后,一位22岁年轻女大学生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情书,这让被婚姻折磨得死去活来的陀翁感到了温暖,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陀翁作为一个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要远高于这位女大学生,这让女学生对他无限向往和崇拜,但这种导师的形象很快在两人的爱情生活中被歪曲了。两人在感情上情投意合,但在性关系中却无法同步。陀翁时而临阵退缩,缺乏男子气,时而把她当作一件纵欲的工具,伤害她的自尊。再加上当时他的妻子还活着,两人的幽会必须极其保密,让这位女大学生也十分难堪。(引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次爱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女大学生最后向陀翁宣布,自己绝不会嫁给他。这也许是陀翁心中难以抚慰的痛楚。《白痴》里的娜斯塔霞也有这位女大学生的影子,而《白痴》中痴迷肉欲的罗果仁也许带有陀翁的自我解剖。

1865年,陀翁与出版商签订了一个非常苛刻的出版合同,要求他必须在明年11月1日前交出一部长篇新作,否则将被追缴高额违约金。如到明年12月1日仍不能交稿,则陀翁的全部著作将永久转归出版商所有。陀翁当时正忙于《罪与罚》的写作,想要在这么短时间内还交出一部长篇作品,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幸运的是,一个名为安娜的女速记员很顺利地承担了陀翁的速记工作(陀翁口授,安娜记录)。在安娜的帮助下,陀翁26天内就写完了《赌徒》一书,完成了合同的要求。1866年底,陀翁与认识不到半年的安娜结婚。安娜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非常崇拜他。在安娜的帮助下,他的生活终于稳定下来,也逐渐走出了财务危机。他最伟大作品都是在安娜的协助下完成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安娜是陀翁真正的贵人。所以,陀翁带着无尽的忏愧与感恩把自己最伟大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献给了妻子安娜。

陀翁绝非一个完美的人,虽然他一生都向往着完美。纪德在《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中写到:“人们期望找到一个神,但触及的只是一个人。”陀翁的人生中绝大多数时候都在与赌博、贫穷和疾病做斗争。因为赌博,陀翁欠下了巨额的债务,只能靠写作来还债。在五十岁的时候,他写道:“我一生都在为金钱写作,我一生都在穷困潦倒中度过;而眼前比任何时候都更穷。”他的不少作品都是为了还债而匆匆写就的。陀翁的第二任妻子安娜曾在回忆录中写道:“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四年里,有很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部作品已经有两三章在杂志上发表,第四章还在印刷排版,第五章寄给了《俄国导报》,而其余各章刚刚构思好,还没有动笔写。他读了自己长篇小说已经发表的章节后,往往会突然清楚地看出其中的错误,意识到这破坏了小说的主旨,心里十分痛苦……一个艺术家清楚地看到他的错误在哪里,但没有可能改正,这是真正的悲哀,艺术家的悲哀。”

很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喜欢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就极为推崇并深刻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曾写道:“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引自: 黑塞评《白痴》:每个人都在某个时刻,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边界,姜乙 译)

有研究表明,陀翁晚年终于戒掉了赌瘾,生活逐渐走向安定。1878年底,他开始从事《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创作,这一年他的小儿子阿廖沙去世了,于是他将主人公命名为阿廖沙。1880年,《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一部出版。《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第二部却留下了一个永远的空白。1881年初的一个晚上,陀翁为了找掉在书橱底下的笔,因为用力过猛导致了肺部动脉出血,结束了今生的劳苦,终年不到60岁。在弥留之际,陀翁让孩子们给他诵读浪子回头的故事。“他希望把这个关于放荡、悔改和宽恕的比喻,作为最后的遗产,留给他的子女,这可以被视为他对自己生命意义和工作信息的最终理解。”(引自:Frank, Joseph. Dostoevsky: A Writer in His Tim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p925)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他和作品,也包括今天我们要讲的《白痴》。

二、《白痴》讲了什么?

对于我个人而言,陀翁的书籍我仔细读过的有三本《罪与罚》《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我曾经专门做过节目,这次选择讲解《白痴》一书,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大家爱上陀翁,进而去阅读他更伟大更厚重的一本书,也就是《卡拉马佐夫兄弟》。按照村上春树的说法:“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类人。一类是通读过《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还有一类就是尚未通读过这部作品的人。”在某种意义上,陀翁所有的作品都是为了《卡拉马佐夫兄弟》做预备。

只是陀翁的书最大的问题就是厚,不适应现在的快餐式的阅读,但是如果阅读能够让你暂时抽离忙碌的生活,让心灵拥有片刻宁静,这也许就是阅读的意义了。阅读不是为了炫耀和攀比,阅读只是为了让你拥有宁静。

当然,俄罗斯文学还有一个阅读障碍就是人名,如果换成张三、李四、王五、小美、小花、小娜可能会好得多。我平常看陀翁的书,一般都会在网上找一个人物简介表,这样好做对应。今天,我在解读《白痴》时,会尽量给大家保留原名,帮大家梳理好人物关系,让大家原汁原味地感受到这个故事的魅力。

《白痴》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梅诗金公爵从小患有癫痫,一直都在瑞士接受治疗。一天,他踏上归乡的路程,准备拜访彼得堡的亲戚——叶班钦将军一家。在火车上,他遇到了富二代罗果仁,罗果仁正疯狂地迷恋一个名叫娜斯塔霞的女子。后来在叶班钦将军家,梅诗金公爵看到了一个极为美丽的女子的照片,正是娜斯塔霞。和其他人不同,梅诗金公爵不仅看到了娜斯塔霞的美貌,还从她的眼神中发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极强的自尊心。从此,梅诗金公爵卷入一桩极为复杂的爱情漩涡中。

娜斯塔霞拥有绝美的容貌,但身世凄惨。她虽出生贵族家庭,七岁的时候父母就先后离开人世,后来被“花花公子”托茨基收养。托茨基见其容貌出众,断定她“将来定能出挑成一个非凡的美人”(引自:《白痴》,上海译文出版社,荣如德 译,如无特殊标注,以下引用的小说原文均来自本书),于是下重金培育她,为她请来家庭教师,教她各种上流社会的课程。在娜斯塔霞16岁时,托茨基将她安置在快活村,金屋藏娇,作为玩物,每年都会在这儿住上几个月,享受女孩的青春和身体。托茨基后来想在彼得堡找个名门之女结婚,娜斯塔霞听闻这个消息后,也只身前往彼得堡。娜斯塔霞对托茨基“没有别的感情,只有无比深刻的蔑视,蔑视到恶心的程度。”她之所以想要阻拦托茨基的婚事,纯粹是为了泄愤。

托茨基看上了叶班钦将军的长女,为了解决娜斯塔霞这个麻烦,他也想为娜斯塔霞找个人嫁了,并愿意提供7万5千卢布的嫁妆。这算是一笔巨款了,当时普通人的工资一个月才20多卢布,普通人要不吃不喝300多年才能赚到这个钱。叶班钦将军也看上了娜斯塔霞,想把她作为自己的情妇,所以想安排自己的秘书加尼亚迎娶娜斯塔霞。

加尼亚家道中落,一心想要出人头地,认为 “做坏蛋就做彻底的坏蛋,只要能赢”。但是“他也好面子、好虚荣到了神经过敏的地步,几乎成了一种病态”。为了这笔巨款,他也基本同意了这桩婚事,但是加尼亚对叶班钦将军的三女儿阿格拉雅暗生情愫,加上内心的尊严,复杂的心理让他痛苦不堪。

罗果仁也在疯狂地追求娜斯塔霞,不惜花费重金,但娜斯塔霞不为所动,书上写道:“因为世上的一切在她心目中都不值得珍爱,所以甚至无法引她上钩”。娜斯塔霞决定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宣布是否嫁给加尼亚。这时罗果仁带着十万卢布登门,想要购买娜斯塔霞的爱情。突然,梅诗金公爵出现,为了让娜斯塔霞摆脱痛苦,他愿意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梅诗金公爵高尚的举动让娜斯塔霞深受感动。“人人都要出价买我,可是还没有一个正派人表示娶我做妻子”。但其他人却无法理解梅诗金公爵,甚至把他视为“白痴”。最后,娜斯塔霞直接把十万卢布扔到火炉,和罗果仁一起扬长而去,让在场的所有人目瞪口呆。

这是本书一个极为震撼的场景,大家可以脑补一下,一个被富商包养的女孩,把普通人三百年的收入,比如几千万人民币就这样扔到了火炉中,这太刺激了。更为精彩的场景是对加尼亚的描写,本来我以为加尼亚是一个卑鄙小人,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但是当罗果仁提出要用十万卢布来得到娜斯塔霞的时候,娜斯塔霞将这十万卢布放入火中,如果加尼亚不戴手套将十万卢布从火中取出来,那么这十万卢布就由加尼亚获得。这样,加尼亚不娶娜斯塔霞也可以拿到巨款。

如果是你,拿不拿?我估计会拿。爱情和事业总要占一头吧。

结果加尼亚的反应是啥呢?这也许加尼亚人生最复杂的一刻了,这也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个“名场面”。书中是这么写的:“一丝失去理智的苦笑飘忽在他惨白如纸的脸上。诚然,他的视线没法离开欲燃未燃的那一捆钞票,但是,看来有一个新的念头在他心中萌生。他像是起了誓要熬过这顿刑罚,所以在原地一动不动。过了几秒钟,大家都明白:他不会去拿那捆钞票,他不愿去。”

加尼亚本是唯利是图的典型,但他在回绝巨款的这一刻,又闪现了自己的尊严。用康德的话来说,他从欲望的他律走向了道德的自律。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矛盾的时刻,我们也许无法成为梅诗金公爵,但我们也许在特殊的时刻能够像加尼亚一样,重新拥有作为人的尊严。加尼亚的复杂性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也许是一个平凡的庸人,但不想成为一直堕落的庸人。

陀翁不愧是人物复杂性写作的高手:他既能展现加尼亚的卑鄙,又能写出加尼亚的不甘堕落。在陀翁的笔下,即使是一个庸俗的人也能讲出“自我毁灭法则和自我保存法则在人类身上势均力敌”这样的话。这种人物的存在,体现了陀翁的思辨性。陀翁曾说:“他害怕敌人尽管比自己更肤浅,但却更接近真理。”(引自:《安娜·陀斯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娜斯塔霞始终活在一种自我厌弃之中,她的自怜让她觉得自己配不上梅诗金公爵,但她又并不喜欢罗果仁。她无法接受梅诗金公爵无私的爱,但她又不甘心利益交换的爱情。她知道和罗果仁在一起必然是毁灭,和公爵在一起才可能得到救赎,但她无法忘记自己的耻辱与黑暗,她深陷黑暗的泥塘,无力爬出。

娜斯塔霞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托茨基蹂躏,但她读过很多书,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一方面活在自我厌弃之中,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复仇欲。她对玩弄她、践踏她的托茨基、叶班钦,甚至整个上流社会都持有强烈的复仇意图,不惜毁灭自己来报复他们,甚至还迁怒无辜的人,比如加尼亚的妹妹和母亲。梅诗金公爵出现后,看到娜斯塔霞被仇恨腐蚀的灵魂,于是对她说:“您就不觉得害臊?您难道真是您刚才扮演的那种人?这是可能的吗?”这句话让娜斯塔霞幡然醒悟,她发现自己复仇心已经变得没有节制,成为一个无法填满的黑洞。所以,她向往公爵无私的爱,但她又觉得自己污秽不堪。所以,准备和罗果仁结婚时,但又反悔,而准备和梅诗金公爵结婚时再次反悔。最后,她被愤怒的罗果仁杀死。

高傲、任性、美丽的阿格拉雅也爱上了梅诗金公爵,娜斯塔霞也想竭力促成两人的爱情,但是又心有不甘。多么矛盾的性格啊。

阿格拉雅非常欣赏公爵的善良,认为“此地所有的人通通都及不上公爵的一个小指,无论头脑还是心灵都谈不上!公爵比所有的人更诚实、更高尚、更厚道、更善良、更聪明!……”阿格拉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她的理想与傲慢结合在一起。所以,当她的理想受挫,就很容易彻底放弃躺平。她爱善良纯洁的公爵,但她理解不了公爵身上救赎性的无私之爱,无法理解公爵为何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拯救娜斯塔霞。她只能将公爵对娜斯塔霞的拯救,视为对自己爱情的威胁。当公爵站在娜斯塔霞这一边的时候,她万分痛苦,自暴自弃,最后远离了故土和家人。

这就是这本书的基本内容。这个故事也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剧本,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本书确实也被拍成了电影,但是去阅读文字的时候也许会体会到与看电影不一样的感受,因为你的脑海中可以自己编出一部电影。

三、三种阅读视角

怎么去阅读这本书呢?每个人大概都有自己的读法,我自己认为,《白痴》这本书也许有三种阅读的视角。

01 爱情故事的视角

如果把它作为一个爱情故事,那它是一个多角恋的故事。

在这个复杂的多角爱情故事中,我时常在想,到底什么才是爱呢?在娜斯塔霞和阿格拉雅之间,梅诗金公爵更爱谁呢?我想了很久,很长时间没有答案。纳尼亚传奇的作者CS路易斯在《四种爱》中,对爱(love)进行了区分,认为在希腊文中爱原本分为四种:storge,亲爱之情(affection),philia,朋友之爱(friendship),eros,恋人之爱(sexual or romantic love),以及agape,无私的爱( selfless love)。

大致说来,梅诗金公爵对于娜斯塔霞的爱可能是一种怜悯的、无私的爱,但对于阿格拉雅则有恋人之爱的成分。恋人之爱是一种世俗之爱,怜悯性的爱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拯救之爱。在梅诗金公爵看来,娜斯塔霞不仅外貌脱尘出俗,美丽绝伦,而且内心也出淤泥而不染,虽然经历了苦难与侮辱,但是仍然有一颗干净的灵魂。

我们看书好像会觉得,无私的救赎之爱自然是大于世俗的恋人之爱,因此梅诗金公爵很自然地会在娜斯塔霞和阿格拉雅之间选择前者,这点连娜斯塔霞也深信不疑,所以娜斯塔霞对阿格拉雅说:“要不要我立刻下命令?你听见没有?只要我对他下命令,他马上会扔下你永远留在我身边,和我结婚,你只得一个人跑回家去,你信不信?要不要我这么做?”这个结局也许并不令人意外,但也有学者认为,《白痴》中展现了陀翁思想的矛盾性,可能并没有得出定论认为某种爱必定大于某种爱。

当娜斯塔霞和阿格拉雅对峙时,梅诗金公爵首先是谴责了阿格拉雅对娜斯塔霞的残忍,但看到阿格拉雅痛苦且仇恨地看着他后,又立马朝阿格拉雅跑去。但此时,公爵却被娜斯塔霞抓住,娜斯塔霞反问他:“去追她?去追她?……”然后,娜斯塔霞失去了知觉,倒在公爵怀中,公爵决定留下来照顾娜斯塔霞。如果娜斯塔霞没有昏迷,公爵是否会去追阿格拉雅?这就不好说了。梅诗金公爵在两个女人之间的纠结展现了无私的爱与恋人的爱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性,当然就像有人所说:“只有在一个绝对美好的人(也就是梅诗金公爵)身上才能最深刻展现这两种爱的致命纠缠。”(引自:《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和他的时代》,中国华侨出版社)

小说最初提到了梅诗金公爵和将军妻女讲了一个故事,是他和一个贫苦女性玛丽之间的故事,这也是一个被侮辱和被践踏的灵魂得到拯救的故事。贫苦的玛丽被一个男人玩弄,始乱终弃,但她逆来顺受,接受着世人的践踏与嘲笑,“她自己也把自己看作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玛丽本来就长得并不好看,当她衣衫褴褛逃回家乡时,“只得让披散的头发遮住自己,脸朝下趴在地上。大家围着她,像看什么爬行动物似的”,连她的母亲都嫌弃她。但是梅诗金公爵却拯救了她,书上是这么说的:“我把八法郎给她,叫她省着点儿,因为我再也没有钱了,然后吻了她一下,并且说,希望她不要以为我存什么歹念,我吻她并非因为爱上了她,而是因为我觉得她非常可怜,我一开始就丝毫不认为她有罪,只是认为她很不幸。”在公爵的影响下,村里的小孩都来关心玛丽。所以公爵说:“我没有恋爱过,但我得到过另一种幸福”。

这个故事其实也预示着小说最后的结局:公爵最后放弃了世俗之爱,选择了无私的爱。梅诗金公爵对阿格拉雅则更多是一种恋人之爱,书中写梅诗金公爵和阿格拉雅一起谈话的场景,对梅诗金公爵来说,“留在他意识中的只有一件事:阿格拉雅坐在他面前,他望着阿格拉雅。至于阿格拉雅说些什么,此刻他简直全不在乎。”多么美好的爱情,恋人之间最美好的可能就是这个时刻。公爵对阿格拉雅的情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情。按照路易斯的区分,“爱情”不同于“肉欲”,“没有爱情的性欲要得到‘它’,也就是情欲本身;爱情要的则是所爱的人。”无论是托茨基、叶班钦还是加尼亚对娜斯塔霞的爱都是一种肉欲之爱,罗果仁对娜斯塔霞的爱则介于肉欲与爱情之中。但是罗果仁的爱太过疯狂,为了爱他不惜付出一切——金钱、友谊、亲情,甚至个人的尊严,无节制的爱情必然导致毁灭。所以路易斯说:“爱情一旦受到毫无保留的推崇及无条件的服从,便会成为恶魔。”得不到就要毁灭,娜斯塔霞最后被罗果仁杀害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陀翁不愧是了解人性的大师,他深刻地描述了人们对于无私之爱的态度。对于这种纯粹的爱,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拒绝,这主要是因为傲慢,傲慢可以源自自傲,也可以源自自怜,当然自怜与自傲往往会恶性循环。一个自怜的人会自傲,一个自傲的人也会自怜。娜斯塔霞无法摆脱黑暗的过去,她一遍一遍舔舐过去伤口,凝视着深渊一般的过往,也为深渊所吞噬。阿格拉雅是这么评价娜斯塔霞的:“您可能爱的只有您自己的耻辱以及老是认为您蒙上了羞耻和遭到了侮辱这样一个念头。如果您的耻辱少一点或者根本没有的话,您会感到更大的不幸……”

很多人都这样,总是活在对过去的后悔和对将来的忧虑之中,唯一没有活好的就是当下。大部人都把爱当作一种等价的交换,有时是物质性或身体性的交换,有时则是知识性或品德性的交换。因为我有钱,所以我可以爱你;因为我有才,所以我配得上你;因为我道德高尚,所以可以接受你的爱。但这种等价交换的爱一旦遇到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就可能因为自觉不配的傲慢而自动后撤。然而,柏拉图《会饮篇》早就提醒我们,爱是因为缺乏,只有缺乏我们才会去爱,爱能够让人们变得更好,能够让人们告别过去,向着光明奔跑。在《会饮篇》中,一个年轻人对苏格拉底无限敬仰,认为苏格拉底是唯一让自己感到羞愧的人(216b),那个年轻人说:“可是当苏格拉底认真地推心置腹的时候,谁都看见他肚子里的那些神像。这些神像我看到过一次,它们非常神圣地、金光闪闪地、无比美好地,奇妙地向我走来,使我感到必须五体投地的去遵照苏格拉底的愿望去做。”(217a)但这个年轻人最后仍然因为羞愧而觉得不配,选择远离苏格拉底,最后向斯巴达投降,导致西西里岛争夺战战败,落得一个可耻的下场。

按照《会饮篇》的观点,羞耻激发这个年轻人追求不朽的热情,但如果羞耻不是来自自省,而是来自外界的观看与评价,这种热情是不稳定的,因为一旦不被观看,羞耻心褪去,人就会再次堕落。不知这是否也预示着娜斯塔霞不断落跑、最终毁灭自我的结局?《会饮篇》在非凡精读馆已经上线,由复旦大学的哲学教授徐英瑾老师解读,大家感兴趣可以去听。

有人认为公爵不懂人间的爱情,小说中有人责备公爵:“公爵,她不会谅解的!阿格拉雅对您的爱是一个女人的爱,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灵魂。您可知道,我可怜的公爵:您既不爱这一个,也不爱那一个,从来也没爱过。”但在公爵看来,他两个都爱,只是以不同的方式爱着她们。为了无私的爱,他放弃了自己的恋人之爱。不知道陀翁如何评价公爵的爱,但小说最后的结尾是令人悲伤的,公爵试图拯救一切,但最后却归于失败,他所爱的人最终都离他而去,娜斯塔霞没有被拯救,阿格拉雅也失去了爱情。

02 伦理学的视角

如果把《白痴》看作一个伦理学的故事,那么它讨论的就是一个人类一直思考的主题,那就是在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善良有没有意义。

从表面上看,公爵来自“疯人院”,最后又回到“疯人院”,他的善良一败涂地,被践踏、被毁灭。公爵用善良对待所有的人,但却辜负了两个爱他的女人,一个远走他方,一个被人杀死。他和罗果仁结拜为兄弟,却遭到罗果仁的攻击,最后也无力挽救罗果仁跌入深渊,他对达官显贵不卑不亢,对待下层民众彬彬有礼,但赢来的只是“白痴”的骂名。

在我看来,小说的高潮部分就是公爵的三次癫痫发作,从表面上看,似乎象征着善良的节节败退。第一次发作是罗果仁在旅馆中企图杀害公爵,公爵的癫痫突然发作,这把罗果仁吓坏了,于是仓皇而逃;第二次是订婚晚会,叶班钦将军组织了一场所谓的上流社会的晚会,考察公爵是否能够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公爵却在如此重要的场合癫痫发作,当众出丑;第三次则是公爵看到娜斯塔霞的尸体和绝望的罗果仁,“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以无限的哀伤啮蚀着他的心……眼泪夺眶而出,流到罗果仁的面颊上。但是,他当时也许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眼泪,已经完全没有这样的意识……”,公爵的癫痫彻底发作,回到了最初的“白痴”状态。

既然公爵从“疯人院”中来,最后归于“疯人院”,但是那些看似正常的人所生活的正常世界,就真的那么正常吗?人们习以为常的尔虞我诈、虚荣虚伪是不是也是洞穴世界的假象呢?相反,“疯人院”才是真正美好的正常世界。在那里,有色白如练的瀑布,有古老高大清香的松树,公爵感到那个世界里“阳光灿烂、碧天如洗……此时此刻,彷佛有一个声音在向我召唤,我总有这样的感觉:只要一直往前走,走上很久很久,走到天地相接的那条线后面,谜底便可揭晓……”,公爵的三次癫痫发作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善良的公爵进行的保护,避免他为这个败坏的世界所伤害所玷污。所以第一次癫痫发作把凶手吓跑,反而保全了公爵的性命;第二次癫痫发作正值拼命想跻身上流社会的人们在无聊聚会、无聊的清谈,公爵的癫痫发作刺破了这层虚荣的面纱,更加彰显了公爵的另类与纯粹;最后一次癫痫发作,让公爵忘记了过去痛苦的回忆,彻底告别这个忧伤罪恶的世界。

卡尔维诺有一本书叫作《黑羊》,很短,大概只有一千多字,说的是一个人人都彼此欺骗的世界,一个诚实的人就如同害群之羊,等待他的结局就是被饿死。《白痴》一书依然在重复《理想国》中古老的格劳孔之问:一方作恶多端,大享清福,死后还流芳百世;另一方一生行善,却受尽折磨,含冤离世,死后还遗臭万年。行不义还是承受不义,人生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在《白痴》中,不少道德败坏者的日子都过得如鱼得水,蒸蒸日上。践踏娜斯塔霞的托茨基不仅甩掉了娜斯塔霞这个“麻烦”,还不用出7万5千卢布,最后还和一个法国贵妇结婚,跻身所谓成功人士的圈子。相反,那些心有善意的人却命运多舛。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了著名的洞穴之喻,也许我们就像这个比喻所说的,一生都被锁链捆绑,无法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洞壁。我们的身后有火堆,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影子,而并非真实的世界。只有打破锁链,回转过去,走出洞穴,才能看到世界的本相。洞穴世界本身就充满着幻像,功名利禄不过幻影,真实的世界从来都在洞穴之外,总有一个时刻,谜底就可以彻底揭晓。

03 社会的视角

第三个视角就是社会的视角,在《白痴》一书中,深刻描写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底层民众的虚无。

当梅诗金公爵真诚地向众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想让这些所谓的俄罗斯精英成为众人的榜样,先做仆人,才能成为头领。所有人都表示无比的厌烦,有人认为他疯了,有人想要溜之大吉;书中写道:“老显贵他们在第一阵惊诧之余几乎茫无所措;叶班钦的顶头上司在自己的座位上现出不满而严厉的神色。上校工程师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德裔诗人脸色都变白了,但仍堆起虚假的笑容望着别人,看别人有何反应。最后,公爵癫痫发作,将虚伪的闹剧推向高潮。

《白痴》中的底层民众也深陷虚无主义的泥淖,一个叫伊波利特的年轻人信奉虚无的超人哲学,野心勃勃,他自己一无所有,但他对穷苦的民众却没有丝毫怜悯之心,“完全没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他认为既然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那当然有杀人的权利。按照这种逻辑,书中所提到的一个人因为贫穷而杀了六个人,律师把贫穷作为辩护理由也就顺理成章。

在陀翁晚年的作品中,无论是《罪与罚》《白痴》,还是《卡拉马佐夫兄弟》,都对虚无主义的蔓延深表忧虑。他认为虚无主义解构了对错的标准,甚至以恶为善,以错为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果人有权通过滥杀无辜来报复不公的社会,这必将导致无穷无尽的罪恶。在《白痴》一书中,陀翁借梅诗金公爵之口说:“即使十恶不赦、死不悔改的杀人犯,也毕竟知道自己是罪犯,就是说,他打心眼儿里认识到自己干了坏事,尽管一点都不后悔……但(虚无主义)那些人,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罪犯,还觉得……自己干得好,或者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我认为这才是可怕的区别所在。请注意,这些都是青年,也就是说,他们恰恰处在最没有戒备的状态,最容易接受歪理谬论的影响。”这是陀翁借梅诗金公爵之口发出的感叹。

三、三个人三句话

当然,对小说的理解一定是千人千面,对于一个作品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视角。我还想给大家分享打动我的三句话,男女主人公有三句话很打动我。

01 我第一次见到了人

第一句话是娜斯塔霞初见公爵时对他的的评价:“我第一次见到了人”。

公爵对身世悲惨的娜斯塔霞生出了无限的怜悯,决定娶她为妻。娜斯塔霞大为感动,第一次感到自己被视为一个值得尊重的人。她问公爵,你的未婚妻差点准备和罗果仁跑掉,你难道不羞愧吗?公爵回答说:那是你在狂热状态下的非理性冲动。娜斯塔霞又问他:如果将来有人对你说,你的妻子从前是被人包养的,你也不觉得羞愧吗?公爵依然回答,不羞愧,因为您依靠托茨基生活是不自愿的。公爵告诉娜斯塔霞“不久前我看到过您的照片,我好像认出了一张熟悉的脸。我立刻觉得,您似乎曾经召唤过我……我将终生对您尊敬。”娜斯塔霞嘲笑了所有的人,但唯独对公爵说:“我第一见到了人。”

人是目的,不是纯粹的手段。可怜的娜斯塔霞几乎被所有人蔑视、利用、玩弄和践踏,只有公爵发自内心地尊重她,因为她也是一个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看似容易,却需要极大的勇气。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却很难真正做到尊重他人。然而,公爵对所有人都表达了尊重,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只因为他们都是人,但是大部分人却认为公爵只是白痴而已。

02 你这个白痴

第二句话是书中对公爵最经常的评价:“你这个白痴”,甚至深爱公爵的阿格拉雅也时常认为公爵是个白痴。

文学评论家认为,俄罗斯有圣愚的传统。早在11世纪的罗斯公国,就有圣愚的记录。这个群体相貌奇特,衣裳褴褛,生活怪异,他们在城市和乡村流浪,人们认为他们是虔诚的代表,具有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能够预测将来。(引自: 张蕾:《白痴》中梅什金公爵的圣愚形象 )有学者总结道:“俄国社会对于圣愚现象的感受、反应所特有的不成文的约束系统”或者说“圣愚法规”是由“五组二律的背反概念”构成的,即“智慧——愚蠢、纯洁——污秽、传统——无根、温顺——强横、崇敬——嘲讽”。(引自:王宇乔:《白痴》中的圣愚 ——梅诗金形象分析 ) 这些悖论具有可转换性。

陀翁所刻画的白痴显然也有圣愚痕迹,梅诗金看似愚蠢,但却大智若愚;他衣裳褴褛地出现在自己的故乡,但却要洁净这个污浊的世界;他来自遥远的疯人院,但他却深爱着这个民族古老的传统;他毫不妥协自己的道德原则,看似强横,但却温顺地试图打动每一个人的心;他的言行举止都是对时代的嘲讽,希望人们能够崇敬真正值得崇敬的存在。陀翁通过白痴公爵对俄罗斯的未来发出了先知般的预言,这一切都等待着历史答案的揭晓。

陀翁通过白痴公爵让人意识到理性的有限,毕竟理性的最高成就就是认识到理性不是万能的。这个世界有很多聪明人,工于心计,诡计多端,但也并不拥有真正的智慧。公爵“生活经验比谁都少,人情世故完全不懂”,[ 72]红楼梦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用世俗的标准来看,公爵属于智商情商双商不在线。但是,康德却认为,洞穴之下的经验性智慧并不稳定,它充满着令人作呕的大杂烩,就像很多经验性的格言,比如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智慧。

很多聪明人都向往着功名利禄,但到头来才发现,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愚人游戏,就像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所说:“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去,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陀翁在《白痴》中评价色欲上头的叶班钦将军时曾说过这样一段令人深省的话:“过分耽于欲念的人,尤其是他如果上了岁数的话,会变为十足的瞎子,在断乎无望的事情上也倾向于认为有希望;不唯如此,纵使他绝顶聪明,也会昏头昏脑,像蠢笨的小孩那样行事。”

03 美将拯救世界

第三句话打动我的话是梅什金公爵说的,这是一句美好的话:“美将拯救世界” 。

在公爵的眼中,这个世界充满着美,“从一棵树旁边走过,怎能不为看见那棵树而感到幸福?跟一个人说话怎能不为这个人而感到幸福?” “只要瞧一瞧一个小孩,瞧一瞧天上的彩霞”。美足以驱逐我们忧虑,让我们感到单纯的幸福,所以公爵“觉得每一天都很宝贵,日子越久,越觉得宝贵,所以我开始注意这一点。我睡下的时候心情很愉快,而起床的时候更加快活。至于这一切的原因何在——很难讲清楚。”

当人拥有一个发现美、欣赏美的心,世界就不再是你的牢笼,无论身在很处,你都能感受到自由,就像公爵所言“在监狱里可以找到丰富多彩的生活。”有时,当我们看到绝美的风景,我们会感到震撼,进而感到敬畏,公爵提到自己在瑞士的经历,“我被带去游湖。我觉得湖上的风景很美,但我在游湖的时候心里难过得要命。”“第一次瞧着这样的景色心里总是很难过,很不安;一方面是高兴,一方面是不安。”为什么会有不安,也许是因为美让我们感到人类的渺小与悲哀。陀翁认为“美是一切健全的,亦即充满活力的东西所固有的,也是人体必不可少的需要。” “离开了美,人也许不愿意活在世界上。”(引自:汪剑钊:美将拯救世界,《外国文学评论》No.1 2002)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只有通过爱,人才能抵达美。这种爱不是抽象的空洞的爱,而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宽恕和谅解,更重要的就是舍己的牺牲。梅诗金公爵试图用无私的爱抚慰众人的灵魂,“对他而言,白痴是牺牲于当下的一颗未来的种子”。(引自:汪剑钊:美将拯救世界,《外国文学评论》No.1 2002)

在全书的结尾部分,叶班钦将军夫人指着公爵说:“昏头昏脑的蠢事做得够了,该清醒过来了。所有这一切,国外的全部生活,你们的整个欧洲——通通都是一片空幻,我们在国外也都是一片空幻……记住我的话吧,到时候您自会明白!”叶班钦将军夫人其实是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中最接近梅诗金公爵的人,她娘家的姓就是梅诗金,在血缘上也与梅诗金公爵最为亲近,在精神上也更接近公爵。她内心中有对良善的向往,却更加的务实。她从初见公爵时就觉得他卓尔不群,天真善良。她对公爵的评价是“他虽然天真,可是有头脑,当然是就最正派的意义而言。完完全全和我一样。”陀翁用将军夫人的话来结束了这本小说,也算是前后呼应,也许即便站在务实之人的角度,公爵牺牲也不是毫无意义。人终将走出空幻,看到真实的世界。

如果世上没有美,那么空幻又从何而来呢?如果世界没有真实,那虚无也就没有意义。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而这所有虚空也许都在指向洞穴之外那个美的本体。

194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纪德说:“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生大事。”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构想的人物时常乖戾乃至疯狂,有许多不合情理的念头和不负责任的行动,然而却如同荒唐的梦境,其实是对潜意识的最佳揭露,读者也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漫长荒诞的叙事中读到写满预言的羊皮卷,因为,我们能感觉到,他刚刚触及了某个属于我们真实生活的隐秘点。”

我个人之所以喜欢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籍,因为我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我的内心,看到了我自己的堕落、灰心与盼望。

以上就是我解读的全部内容,如果你觉得有启发、有收获,欢迎点击页面右上方的分享按钮,将本期内容分享给你的亲人与朋友,让更多人来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伟大的作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01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10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87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22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0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29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4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93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83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0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21年开年第一本书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历时12小时31分。陀斯妥耶夫斯基这个名字一度让我望而生畏,但总...
    懒猫的哈欠阅读 3,036评论 55 85
  • 毫无疑问,六十万字的《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作品中情感冲击力最浓烈的一部,全篇多处充满感染力和感情冲突的场景...
    兮兮_1991阅读 3,666评论 0 2
  • 文章内容 第一部 梅什金公爵从瑞士前往俄罗斯莫斯科的叶潘钦将军去看往他家族的最后一位女性将军...
    木屋杂谈阅读 602评论 0 0
  • 白痴公爵梅什金:代替基督来到俄罗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于1867年秋开始长篇小说《白痴》的创作,...
    鲁麟文薮阅读 2,105评论 4 9
  •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于1867年秋开始长篇小说《白痴》的创作,1868年完成。 小说的男主人公梅什...
    鲁麟文薮阅读 933评论 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