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气象学校,是中国气象局和江西省教育厅共同管理的中等专业学校。是由江西省水利专科学校气象专业扩编而成。校址在南昌市的岱山。
校址为新建,当时仅仅只有一座教学楼,两层。呈南北向,东边有大门,拾阶而上。西面是小门。一楼教室,二楼暂时安排住宿。周边是荒山野地,尘土飞扬的路面上偶尔能见到骷髅。一片萧索之感。
传闻,此处曾经是土匪窝,杀人无数。好在学校都是年轻人,阳气盛,也不怕妖魔鬼怪。
校园的南面,是省气象局观测组、探空组的地方。还有一架高倍望远镜,观看探空气球用的。在无云的月圆之夜,会爬到上面观看月亮上的环形山。
住宿在教室,放置许多木质双层架子床,上下铺。上铺的同学一般会用绳子做个护栏,防止睡得不安稳时掉下来。
我们是建校以来的第二届。第一届(77届)是从水利专科学校转过来的。跟他们接触少,不熟。
全班50个人,来自闽赣两省。因为是社会青年考试进来,年龄有一些差距,最大与最小相差六七岁。比在共大时相差的年龄要小许多。
1978年,是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年代;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年代;是讲“科学的春天”的年代;是“学习陈景润,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攀登科学高峰”的年代;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年代。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年代,昂首步入学校的大门。去接受知识的沐浴,精神的洗礼。
教室的天花板上,是成排的40瓦日光灯,照明很足。记得入校时进行了摸底考试,老师想了解生源的知识水平,好对症下药。
数学考试时,来自九江都昌张同学的数学卷子被老师拿来表扬了一番。称赞其用另外一种解法,思路开阔,值得称道。
百废待兴的年代,没有中等专业学校的教材,就选用大学的教程,采用蜡纸刻板印刷。
良好的学习氛围,尽心负责的老师,是我们那届值得称道的地方。以至于学校经常会作为样板来激励当下的学生,鼓励他们向学长看齐。
每周一天的休息,没有必要从不外出。就是要添加物品,也是会求人捎带。除了吃饭,散步,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晚上自习,学校也是安排任课老师指导,从不缺席。
校园的西侧,新建一个观测场,供观测实习用。学生们参加竖风向杆。按照规范,风向杆的高度在10-12米之间。在同学们上去帮忙的时候,教观测的谭海涛老师对我们说:你们还年轻,磕碰到了不得了。结果还真是出事了。谭老师的脚给压断了,手术后的腿短了一点,走路有点拐。谭老师是湖南人,这话一直记在心里。
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趟课,是安排观云的课程。没有下雨的天气,老师会带领学生去观测场,教授学生辨识云的种类和高度,以及记录方法。一天安排个刚毕业的老师,四川人。当时天空是满天的云系,姓彭的老师估计是口误,说道:现在天空不存在了。我们那个时候不懂事,就给彭老师取了一个外号“天空不存在”。几十年后,陪同齐齐哈尔来的同学上庐山游玩,彭老师特意请我们一行人吃饭,特别热情。
从我保存的课堂笔记来看,详尽,整洁。由于终身从事本专业的原因,会翻翻笔记。每一次,都能记起在校的情景,也能唤醒青春的记忆。
校门开向东面,往前走去一段路,是一个靶场。晚饭后的散步,偶尔会去靶场看看。那里人少、空旷。不打靶的时候,几乎没人。几个同学一帮,会找找弹壳、弹头玩。这种弹壳是不值钱的钢弹壳,不是小时候捡到的铜弹壳。
学校组织过一次军训。好像是夏天,应该是1979年的下学期。请来的教官是学校附近的驻军,独立师的官兵。我们毕业前夕,独立师裁撤为独立团。
军训时间不长,印象深的是练习刺杀动作和打靶。那是种带三角军刺的56半自动步枪,打了三发子弹,感觉没有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