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一篇地产大佬冯仑讲建筑行业如何选择建筑师的文章,感觉蛮有意思的,在此分享。
与航天、飞机制造业不同,地产是一个能够实现快速追赶的行业,“选对一个建筑师,再把广告做好,立即就能变成行业中的‘黑马’。”因此,选对建筑师非常重要。
他从自己几十年的从业经验中,总结出了选择建筑师的两个极端。一种是选择最保险的建筑师,选能够做出“行活”的人,“行活”指的是标准化的建筑,比如盖出来的写字楼是方方正正的,大家也不知道是谁设计的。这种做法成本低,建造速度快,赚钱也快,不过“基本都是60 分、70 分的水平”。
另一种是选艺术家型的建筑师。比如,由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就不是行活。这类建筑的设计师往往是一个思想家、艺术家,每一件作品都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在市场上会获得非常好的广告效果。选择这类建筑师经常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冯仑举例说,库哈斯在设计央视总部大楼之前,真正做成的作品都没有超过2000平米,而央视大楼的总建筑面积大约55万平方米。另外,这类建筑也不利于地产商售卖给他人,很可能卖不掉。
好的地产商是如何选择建筑师的?冯仑的体会是,不同的地块选不同的建筑师,“在非常成熟的地块,通常会选择行活。难做的地,就偏艺术一点,(这样)有广告效果”。
而且偏艺术家型的建筑师,有自己的观念、理论和体系,但是在建筑材料上不怎么下功夫。在与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合作时,冯仑发现,日本建筑师有一个特点,会坚持长期做好材料,把很多实验性的材料拿来做实验,他们“既坚持自己的理念,又对本土文化进行发掘,对当地材料进行研究,然后把这些都结合起来,让传统的材料有不一样的感觉,让习惯的用法变成一种不习惯的视觉效果”。在这一点上,中国建筑师尚有差距,大部分人还在追求“行活”,因为中国建筑市场太大,盖的房子也多,仅凭做“行活”就能养活自己了。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北上广颇有名气的建筑都由外国友人来操刀设计,而鲜少有中国设计建筑师出现的主要原因,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造就了我们庞大的建筑师团队,却没有提供艺术家型建筑师生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