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人!“制作陀螺并观察”——孩子的数学作业,我真的没看懂!



孩子上二年级,昨天有一项数学作业,是用书上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问: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的是什么形状呢?

这可把我难住了!

学具很好办,找到121页,剪下来就行了。问题是剪下来以后怎么做陀螺?我楞是没看懂。剪下来只有一张小小的、薄薄的纸啊,怎么做陀螺?

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的是什么形状呢?

这个怎么看?

这是图形单元的一道题,可是这道题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求助于老公,把图片微信发给他。过了一会儿,给我回电话了,一番解释,我终于明白了题目怎么做。(嗯嗯,我承认老公刷了一波好感!哈哈)

原来,这道题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不同形状的陀螺上,不同位置的点,转起来以后都是圆形。

为什么?

因为不管它本身是什么形状,当它们转起来的时候,都是在做圆周运动,所以这个图形上的每个点都是在做圆周运动,看起来就都是圆形了。

拓展一下,如果这个图形在做正方形运动,那么上面的每个点看起来就都是正方形了。

以上原理是老公讲解给我的。

再看看单元目录,这个单元叫“图形的运动”,上人教社的网站查询(怎样查询看下面的截图)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我这才算明白这道题的练习目的。

别高兴得太早,光明白还不够,还得动手操作呢!幸亏娃有老爸啊!尤其是理工科老爸,这个时候才派上用场!

等动手制作陀螺的时候,才发现,一张小小的纸片,受力太小,根本成不了陀螺。怎么办?找个硬纸板贴在后面。再找个牙签穿在中心。牙签太长了,只用一半就够了。

在剪牙签的时候,孩子得意地告诉我:“妈妈,牙签这么硬,你知道我怎么剪吗?”

我说“不知道啊!”(我经常在娃面前装傻充愣)

他说:“我先用剪刀把牙签刻出小齿,然后再剪就容易了。”

我说:“哇!你好聪明啊!”

他还没嘚瑟够,又问我:“你知道我怎么会的吗?”

“不知道啊!”

“是在宋庆龄青少中心上课的时候,老师教的!”

我赶紧夸他,同时也是在渗透道理:“你看,学了就是自己的本事!学习不是白学的啊!处处留心皆学问!”

做好了陀螺,开始旋转、观察了。旋转倒是挺起劲儿的,但是观察的时候,孩子说了:“根本看不清楚那上面的点儿啊!”

于是老公又想了一个办法,他用不同颜色的笔,重新描了学具纸上的线和点,并且加粗了。果然,再转起来的时候,不同颜色的圆圈十分明显。

嗯!观察这一关过了,孩子看到了3个陀螺旋转起来以后,上面的各个点都是圆形。

还没结束,还要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下子孩子也回答不上来啊!那就换个问法:

这几个陀螺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相同都是陀螺,都能转。不同是形状不同。

还有什么相同点?

转起来的时候,每个陀螺上面的点都变成了圆圈。

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明形状不同,但是转起来以后,上面的点都变成了圆圈?

因为它们都在转。

bingo!答对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