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道教
道教对我国的少数民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西南和中南地区。东汉时期,张道陵设置的二十四治就包括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成汉的巴氐族也信奉五斗米道。诸葛亮南征、孙恩农民起义,道教传入云贵、两广地区。738年,统一西南地区的皮逻阁建立南诏国,以道教为国教。明朝永乐年间,刘渊然在云南传教,奏请设立了大理、云南、金齿三道纪司。
道教在少数民族中,多不建宫观、不做职业道士,而是采取将道教信仰与本民族信仰相结合的形式。云南瑶族是受道教影响最深的少数民族,男子在15岁左右都要举行一次“度戒”,才能被正式承认为成年人编入族籍,这种度戒仪式源自道教的受箓仪式。四川彝族把老君认定为与自己的祸福、本族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天神,又把一部分道教神仙召进了祖庙中。湖南苗族在斋醮法事中,道士分文武两班,武道士供奉三清、三官等神,文道士则供奉神农等神。广西壮族的宗教神员称为道公、师公,做道场时悬挂太上老君神像,设坛供奉各路道教神灵。
道教之所以能够被众多少数民族广泛信仰,是因为道教是吸纳能力很强的多神教,在最高神三清和玉帝之下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神灵,这与少数民族的多元化信仰是一致的。另外,道教提倡众生平等,少数民族修行正道都能“渐入仙宗”。
根据民族工作者统计,我国的少数民族中,以信仰道教为主而兼信其他宗教的有壮、瑶、白、苗、彝、京、羌、黎、侗、水、土家、布依、纳西、仡佬、毛南、阿昌等二十余个,信众超过1000万人。其他的一些民族如满、畲、傣、佤、独龙、布朗、仡佬、朝鲜、鄂伦春,尽管以信仰其他宗教为主,但他们的信仰中或多或少都有道教的成分。
注: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