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常常看到影院有卖哈根达斯,小小一勺要48块,这价格,都够吃两顿饭了。
但当我们吃自助餐的时候,往往又是另一幅景象——哈根达斯无限量供应。常常看到冰柜前排了一条长龙,排队的客人以小孩居多。有些人的桌面上堆着十几个哈根达斯盒子,一脸满足的表情。
一般吃自助可以吃个十多盒吧?
但同样的哈根达斯,在美国却相当便宜,在超市里,3美刀(20人民币)可以买一大桶。
在自助餐吃10盒哈根达斯,真的可以回本吗?
究竟是什么样原因造成如此大的价格差异呢?
品牌经营权
在美国和加拿大,哈根达斯的品牌经营权属于雀巢公司(对,就是那个卖咖啡的!),雀巢公司走的是快消路线,把哈根达斯当和路雪卖,随手拿两桶扔进购物车也不心疼。但在中国,哈根达斯的品牌经营商是通用磨坊公司。通用磨坊公司对哈根达斯这个品牌定义的是高端,因此出现了不同的价格。
哈根达斯走的高端品牌路线
消费者心理
在这里,我们以朋友圈经常有人代购的品牌Coach(蔻驰)为例。最早,Coach这个品牌走的是首饰品牌Tiffany(蒂凡尼)那样的高档且小众的路线,家族经营、手工制作。但自从1985年Coach被Sara Lee集团公司收购以来(2001年又重新独立了),此品牌在欧美和亚洲急速扩张,在美国开了近200家专卖店,还在近1500家百货商店里设有专柜。如此大规模的铺开销售,必然会降低造价和售价,其销售目标也从富人转向了中产阶级。因此,Coach在美国人心目中不再是奢侈品牌。
但在中国,Coach的价格就比在美国高了好几倍。因为到了中国市场,Coach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是奢侈品,面向的是小资一族。
面向小资一族
哈根达斯的情况类似于Coach。在美国本土,Coach就是灰姑娘,而在中国,哈根达斯全国开设的分店则超过百家。可见,换个舞台,灰姑娘就摇身一变成了公主。
洋品牌容易获得市场的青睐,说明中国的消费者心理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不成熟的地方,如攀比心理、盲目消费,以及对洋品牌的盲目崇拜。DQ冰激凌、Coach包、倩碧化妆品、味千拉面、吉野家快餐这些知名度很高的洋品牌,其实在它们的老家都十分平民,有些甚至几乎快要失去本土舞台。可是转战中国后,它们不但恢复了活力,甚至变身为“贵族”,可谓“西方不亮东方亮”。
产品成本
说了这么多,在自助餐吃一盒哈根达斯的成本到底多少呢?在某宝上查询,哈根达斯的均价约为1200元/桶,每桶约8kg,按一个小球25g计算,一盒哈根达斯的成本约为3.75元。
哈根达斯成本价
所以,10盒应该是吃不回本的,50盒还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