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事:忘带手机的窘态
上周的某天早晨,我慌慌张张的出门上班,下了楼发现自己忘记带手机了。因为一会马上有个会,而且自己的房间在六楼,还没有电梯,我索性没拿手机直接去开会。
开会一般都是漫长和无聊的,旁边的同事陆续拿出手机把玩,而我实在是没有任何办法去处理这种难耐的无聊。除了无聊我还经历了一种更加煎熬的体验,那就是焦虑和不安,生怕自己错过什么重要电话和通知。终于熬到了中午,会议一结束,我迫不及待的跑回宿舍,翻开手机发现没有任何的来电和短信。微信里倒是有几条信息,但也只是几个好友的调侃而已。
2 反思
其实上周自己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工作任务,生活方面也是按步就班,所以不太可能接到紧急而又重要的电话,但是我依然深深的不淡定。相信大多数人都有我这种感觉,当我们忘记带手机的时候,总是有种心神不定、紧张焦虑的不安感觉。
记得01年读高一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别人用手机,感到很好奇。06年我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再到后来智能手机崛起,2011年工作至今我已经用过了四部智能手机了。算起来手机的普及也不过近十几年的事情,那么在前手机时代,我们是怎么度过的?那时候的我们为何没有不安和焦虑?
3 表象
也许有人会说手机是我们和外界联系的通道,没有了手机我们和外界就会相对隔绝,所以我们会紧张。
这种表述看似有理,但是细细想来经不起推敲。放眼望去好像大家都在看手机,等车的人、排队的人、坐地铁的人、开会的人、甚至是一家人吃完饭也相互不语各自低头看手机。但是如果去问他们刚才在手机里有没有看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相信很多人都无法给与肯定的回答。
所以矛盾就出现了:我们低头在手机上翻来翻去,未必是要去找寻什么有价值的信息。那我们到底是在找寻什么?下面我就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说这个事。
4 真相一:手机给与了我们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的安全感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追求确定性的天性,所谓确定性就是稳定性和不变性。稳定性越强,我们就越容易控制。我们的控制力越强,我们的安全感也就越充分。
确定性来源于两个方面:内在的确定性和外在的确定性。内在的确定性指的是我们队自己的认识、认可、接纳、评价以及自信。内在确定性越强的人,心理素质越高,心态也会更加平和,更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冲击。外在的确定性是指环境的确定性,我们对环境越熟悉,我们的安全感就越强,反之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我们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心理就会缺乏安全感。
但是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外在确定性,因为环境总是在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并非我们能够掌控的,所以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内在的确定性。一旦我们自身的内在心理发展出了高水平的确定性,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应对自如。否则即使一辈子生活在某个固定的区域,我们也会惶恐不安。
可是我们并非圣贤之人,具有高水平内在确定性的个体毕竟是少数,更加可怕的是我们身处一个极其不确定的一个外在环境中——那就是网络科技带来的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信息量的庞大。各种各样的信息借助于网络技术像潮水一样的向我们袭来,所以我们每个人处于一种信息过载的状态,繁杂的信息猛烈的刺激我们的感官,使得我们失去了独立的思辨能力,如同被淹死。而且信息更新速度很快,我们还没弄清楚它的样子,新的信息又被推送。这样的环境是无法提供给我们确定性的。
在内在确定性不够成熟的状态下,我们还要克服网络时代的外在不确定性,这个时候手机拯救了我们。手机的功能就是获取和发出信息,以使得我们在波涛汹涌的信息海洋中掌握那么一点点的主动权。就如同武侠剧中的侠客一样,他们永远都是剑不离手,即使是在繁华的大街上,没有敌人出没,但是他们仍然手握宝剑,不是为了砍人,而是因为手中有剑,心中才有安宁。信息时代带来的压迫感不亚于凶险的江湖,我们手中的手机就如同侠客手中的宝剑,即使这一天我们没用它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它在我们方能安心。
5 真相二:我们需要的不是手机而是带着手机的感觉
人非草木无情物,如果已经熟悉了某种感觉就很难将其舍弃。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东西常年伴随自己左右,即使是已经褪色或老化,但是我们依然不舍得更换,因为我们已经熟悉了它在的感觉。
就如同一个小孩子非得抱着那只心爱的毛绒玩具才能睡得安心。再比如一个老伯在棚户区住了大半辈子,天天盼着拆迁,但是有一天政府真的拆迁,他又心中充满不舍。这个时候玩具和房子对当事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物件了,而变成一个重要的客体。
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我们自己是主体,我们之外的人和物都是客体。我们和外在的客体在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这些客体的感觉和体验,这种感觉和体验就成为了我们的内在客体。内在客体的意义不在于物件本身,而在于当事人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就如同我始终保存高考时用过的钢笔一样,那支钢笔早已经无法书写,但是它承载了我过去的故事,看着它就又感受到当年刻苦读书的场景。
万一有一天我们忽然间发现一伸手在兜里或包里没有摸到手机,心中必然会一惊,因为我们已经被手机绑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