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伤感的是英雄老去,有趣的是才人辈出,且看蜀汉前有刘备白手起家,诸葛亮殚精竭虑,关羽、张飞万人莫敌,后有姜维矢志不渝,还有一位王平,字子均。
土家族来人
王平或者叫何平都可以,本来他是在外公何家长大的,后来才恢复王姓。他是巴西宕渠人,划重点巴西郡,刘璋时期将巴郡分成了巴郡、巴西郡、巴东郡,合在一起就是“三巴”啦,这恶趣味总觉得怪怪的...
巴郡有个少数民族,賨(cóng)人,传到现在大概是土家族了。王平就是其中一员,賨人又被称为“板楯蛮”,顾名思义这就是群拿着大木板子当盾牌的人,不过科技水平落后不代表战斗力就落后,这是个极其骁勇善战的民族。
在东汉时期他们就多次被朝廷征召,这群人真是“好用”呀,朝廷也很满意,给了他们一个名号“神兵”,一柄无坚不摧的“刀”,那持刀人当然是朝廷咯。而王平就是在这种民风下混了个代理校尉,身为当地人在家乡周边作战时,王平的战斗力等级可以+1。
不识字怎么了?
王平一开始可是曹操的人,但是曹操在汉中之战失败了,王平就顺势投靠了刘备,跟谁混不是混。不过其实曹操虽然打输了,但还是把汉中基本搬空了,也没落多少下风,所以王平的投降还可能涉及一个因素:五斗米教。
没错,就是那个在汉末搞社会主义的五斗米教,如果王平是个忠实教徒,那他的行为就可以理解了,谁能庇护教友就跟谁混咯。在刘备时期王平的作为不多,但进入诸葛亮时期他就开始发光发热了,第一次北伐时,王平就作为马谡的先锋,陪着他去把守街亭。
诸葛亮明明规划好了,马谡你就给我在山下守着,可是马谡任性啊非要上山,王平是怎么劝都劝不住。想想也是,王平认识的字不超过10个,还是蛮族出身的降将,王平这样的出身给出的建议,马谡能听就怪了。
于是第一次领兵的马谡小朋友,就被张郃狠狠地教育了,乱军之中只有王平表现得很稳健,他手下就1000人,在边上敲锣打鼓弄得热热闹闹的,张郃一听人这么多,撤了撤了。有勇有谋的表现,让王平分分钟拜将封侯。
过了3年,张郃又来送经验了,这可是有着“韩信”之名的张郃,就是攻不破王平的防守,估计张郃也想不到自己会膝盖中了一箭,默默领上盒饭退出历史舞台。
不识字怎么了嘛,王平照样能口述文章,让人读《史记》、《汉书》,王平听完就能说个大概,这项技能跟诸葛亮差不多,莫不是跟丞相混得久了,自己觉醒了天赋?
北地名将
王平确实没啥背景,真的是靠着战功一步步爬上来的,最大的特点是严谨,换句话说就是办事靠谱儿,领导安排的事都给干还不犯错,所以王平就一步一个脚印地升到了镇北大将军这个级别的职位,他常年坐镇北地,和邓芝、马忠两兄弟同为蜀中名将。
王平这辈子最耀眼的就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诸葛亮过世的时候,魏延和杨仪这俩冤家闹矛盾,都是天老大我老二的样子,而王平站在了杨仪这边,率军收拾了魏延。过程是很顺畅,但中间发生了一件很神奇的事,魏延的部队竟然被王平一句话给“骂退”了。
王平就说了一句“诸葛公还尸骨未寒呢,你们竟敢这么做?!”,这一句直接让王平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谁也不想承认谋反,于是魏延的兵马瞬间只剩了个位数...一句话能有这种效果也是神奇。
另一件事就是送了曹爽一场“大礼”,曹爽带着10万人兴致冲冲地跑过来,王平手下就3万人。在手下的一片反对声中,王平沿用了刘备、魏延的防守策略:错守诸围,效果也很显著,曹爽几乎全军覆没,灰溜溜地跑回魏国了,可以说这场大胜给蜀国续了19年命。
一场胜利可以吹一辈子系列。
看官如果兴趣,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三国流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