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06
今天重读第五章,“语言与深描”。
这个章节的内容,涉及到了现象学甚至哲学的一些概念,不太好理解。例如语言和言语,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言语是我们具体的表达,但是语言确实包含了观念,历史等更加广泛的内容。
在这个部分,引起我多次反思的部分是“直观教学”。
1.博尔诺夫对直观性的辩证观点
直观教学指的是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优点不言而喻,即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是博尔诺夫却对直观教学的弊端提出了他的反面思考:“在采取实物直观或模像直观时,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联系在一起,并且由于受时空与感官特性的限制,人容易注意事物的非本质特征而忽略其本质特质,这样直观教学恰恰造成了认知上的干扰和遮蔽。”
也就是说,直观教学,运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事物的直观形象吸引了学生注意,却没能促进学习效果。
2.直观教学为何不能促进教学?
这是为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的解释是这样的:在教学中任何注意力的培养,其结果在于对思维施加影响。直观性可以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促进注意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直观教学却反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而无法转向抽象的真理。
3.对自己课堂直观教学的反思
反思自己的课堂,惊出了一身冷汗。
在英语学科中,由于第二语言的位置,一向非常注重源于生活,学用合一,因此直观教学在英语课堂上非常常见。一般直观教学最常用的手段有图片,视频展示,低年级也常用实物进行展示,这种直观媒介,打破了课堂的抽象和乏味,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我自己就非常注重直观教学法。只不过我的做法,是搜寻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热门话题,电影明星,日常生活,包括我自己的经历,这些素材,给我的课堂带来了“魔力”——孩子们的注意力很明显被我抓住了,课堂中也常常有欢笑和惊喜。
然而,在直观的背后,我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经过长久的实践,我发现直观教学的好坏都有。有的时候,直观教学在学生精神开始涣散时,仅仅抓住学生注意力,回到课堂上。然而也有时候,孩子们过于沉浸于直观的细节中,并忍不住岔开话题,反而导致注意力分散,并没有有效聚焦教学过程。也就是郝老师所揭示的,“许多直观教学的误区在于将主观错误的理解为实物展示结果事物的本质湮没在实用之中。”
4.怎么改善直观教学的弊端?
首先,避免把直观当目的,为了直观而直观。直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以此为媒介,让孩子们导向抽象真理,弄清楚这一点,在适当的学情,场合,时机下,合理的作用直观教学,可以帮助教学推进。
其次,弄清直观的对象。直观教学在不同学情,年龄学生的运用方式和效果大相径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就是非常依赖直观,因此语言用直观实物,来将儿童导向抽象的学习。但是高年级同学,对直观教学的要求和的依赖就会大大降低。
最后,直观教学运用有度。在课程中,不过多使用,并且仅仅作为教学手段辅助,以免影响思维聚焦,关键处,还是抽象真理的挖掘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