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东汉廉吏杨震及其对后世深远影响

文/读雪听寒
1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名臣,隐士杨宝之子。

      杨震自幼勤奋好学,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精研儒家经典。二十岁后便子承父业,开始设馆授徒,培育出了近三千名弟子,其教育成就可与山东的孔老夫子相比,人称“关西夫子”,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

2

      学识和品行俱佳的杨震,五十岁时为大将军邓骘所赏识,开始步入仕途,先后做过县令、刺史、太守,后入朝做过太仆、太常、司徒以至太尉。(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其中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三公各自行使所负责事项的监察权,分别开府,置僚佐。东汉时期的中央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相当于丞相,参与政治决策与改革。)

      杨震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秉公办事,恪尽职守。不论官职如何升迁,他家从来不修豪华宅府,他的子孙也是素食布衣、徒步简行。有人劝他为子孙置办家业,杨震却说,让后代成为“清白吏”子孙,把这个清名馈赠给他们,不也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吗?

3

      在他二十年的仕途生涯中,留下了许多清正廉洁的故事。而“暮夜却金”的故事,最为历代朝野推崇,更为后世万人景仰。

      一次出行途中,县令王密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趁着夜色,以十斤黄金相赠。杨震坚辞不受。王密说:“暮夜无人知晓。”杨震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杨震严格自律的君子之风,让王密惭愧而退。

4

      清正廉洁,是杨震一生践行的人生准则,即使在他被蒙冤罢官后决定以死明志时,他仍要求子女处理后事要以杂木为棺、用被单裹尸,不用祭祀、不要厚葬。这些掷地有声的最后遗训,至今听起来仍然响彻云天,警醒得让人振聋发聩。

5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故中,“四知先生”的美名不但没有被历史的烟尘湮没,反而被不同时代的人敬仰和推崇。

      杨震的风范和品行,成为杨氏后裔效仿和遵从的典范。杨氏清白家风通过杨震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延及子孙。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子孙个个生活简朴、为官清廉。他的五个儿子都以“清白吏”而誉满天下。他的子孙曾经达到“四世三公”的辉煌顶峰,但个个都很清廉,正如汉末孔融所言:“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特别是杨震的二儿子杨秉,自律极严,尤以“三不惑”而闻名于世。杨震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儒家的道德理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他的风范和品行,他的清白家风,对反腐倡廉仍是一服超越时空的济世良方,对当今之人也是沁人心脾的阵阵清风。

6

      杨震的清廉家风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杨氏家族恪守和传承的祖训,造就了鲜明的家族文化特征,为杨氏家族提供了修身方面的后世典范。

      杨氏后裔中,因文韬武略、清正廉洁而载入史册的,不乏其人。隋文帝杨坚以身作则、节俭爱民;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大师杨时,一生官显名扬,但他非常廉洁,奉法爱民,“不枉费公家一钱”;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也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明代名相杨士奇位高权重,曾辅佐四位皇帝,为相几十年,清贫一生。

      如今,在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杨氏祠堂中,以杨震的“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清风堂”,随处可见,可谓对后世影响深远。

7

      怀念一个人,其实就是怀念一个人的精神、品德与操守。杨震的清廉遗风,经岁月风沙洗礼而历久弥新,被星辰雨露浸润却愈发璀璨,是古代文士的价值典范,是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是我们干部在个人修为、干事成事、为民谋福、献身教育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高职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更是一个单位和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这么一个人,世上所有一切对于他而言都是一次性的。无论什么东西,他一生只能看见一次,看过之后便烟消云散,不再出现。...
    夏虫单阅读 453评论 0 1
  • 文/小1图/来自网络 本文1700字,阅读需要约4分钟 同事文姐向大家抱怨,最近总是失眠。原来她的女儿,今年高三,...
    小1说说阅读 418评论 0 1
  • 似乎所有关于大海的故事都是动人的。 每次置身与海边之际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聆听海浪的起伏,就像是在聆听生命...
    saphosoph阅读 643评论 0 8
  • 茫茫人海,百岁浮沉。对彼此来说恰好是对的人,应该就是再短的时间里也可彼此心心相惜。干嘛都很惊喜温暖安心。而一辈子碰...
    奶香是只小橘猫阅读 13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