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上海已经快三个月了,我发现自己做事依然小心翼翼,瞻前顾后。就连写一篇简书,也总是在纠结:这是写给自己看,还是给偶然浏览我简书的同学看,或者给那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看?越想越犹豫,迟迟没有动笔。现在回想,其实没必要想得那么复杂,随心写下就好。这篇文章可以是自己未来回忆的记录,也可以分享给朋友,甚至成为一个陌生人了解我的路途。
类似的忧虑在生活和工作中也经常出现。比如,每当我需要向导师或同事请教等待问题时,总会反复观察他们是否空闲;需要他们帮忙时,又总是选择,直到我觉得“适合” ”的时机再开口。然而这种“适合”往往让我错过了最佳时机,甚至间歇了自己的进度。再比如,有时候忘记打卡了,我会犹豫什么时候申请补卡,什么时候催催领导给我审批补卡,生怕打扰他们的工作。
我意识到,这种行为的直接原因是怕麻烦别人,较深层次的原因是担心自己会因为这些事给别人留下负面印象。虽然这种行为确实能避免一些问题,但它带来了代价却是效率的降低。我逐渐养成了优柔寡断的习惯,很多自信心下降,甚至在写代码时也反复校验代码的正确性。明明思路很清晰,却因为反复检查和比对,导致开发不快。而总想着等同事闲暇时再提问题,浪费了时间,既拖慢了工作进度,也可能让别人以为我能力不足。
仔细想想,这样的担忧源于对他人反应的过度。我们往往会放大自己的担忧,其实很多担忧根本没有必要。该问就问,该做就做,反而会更有效。至于担心别人的评价,可以完全放下,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别人并不会把这些事情看得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当然,在涉及人身安全或财产安全的问题上,适当的细化是必要的,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场景。
更多的年轻人习惯应该关注的是自我体验和成长,而不是过分关注别人的眼光。在学校里我习惯了顺从思维,总觉得一切问题都是自己的责任。在公司的时候,这种思维可能会让我产生“如果不适应公司,肯定是我不够好”的念头。但事实上,若发现公司确实不适合自己,果断离开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对自己和公司来说都不是失为一个双赢的结果。
总而言之,我们还年轻,不要因为忧虑而错失发展的机会。抛开过度的顾虑,着眼于行动和成长,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