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开始,我们的长相就被评头论足,这孩子长得像妈妈,这孩子长得像爸爸,这孩子长得像某某某。
小时候去亲戚家,他们总会说我长得像某某某,我完全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也从没有去追问过这某某人是谁,直到长大以后我才知道,这个人是一个滑稽戏演员,而且是一个男演员,我实在不能认为把我比作像这某某人算是一种夸奖。
为了扭转亲戚们对我的印象,我是不是应该知耻而后勇,长大以后让他们刮目相看?不,不用去浪费口舌了,让亲戚们自说自话就好,这样的事发生在中国每一片的土地上,会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从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
人对美丑的认知是天生的吗?恐怕不全是,一定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在唐朝,以胖为美之风盛行,但很快就衰落下来,以瘦为美是时代的主流。除此以外,大眼睛,高鼻梁,尖下巴,都是标准长相的标配。
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对自己的外貌是完全满意的,总希望这里小一点,那里大一点,上边高一点。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时,免不了左右端详,以非常严谨的态度给自己的外貌打分,然后再泼一盆到镜子上模糊了镜中的容颜,好似这样就能遮住自己的不完美。
当我们产生容貌焦虑之后通常有两种反应,一是拼命修饰自己的不完美,二是不看不听,眼不见为净,怎么看出是哪一种人?拍照。
“不行不行,我太丑了,不能这么拍。”
“我要使用美颜,不美颜根本没法儿看。”
“我不要用原相机,原相机拍出来不好看。”
每回旅游搭子出门拍照,这几句话都要被她翻来覆去说上几回,可想而知,她拍照离不开美颜相机,因为无法容忍较为真实的自己的样子,用美颜能无痛提升自己的美貌指数,何乐而不为。不得不说,有时候拍出来的照片还是让我觉得无法直视,不是因为丑,而是这还是她吗?这还是我吗?这是妖怪啊。
从照片里自己看自己,通常是越看越丑,看别人的照片和看自己的照片完全是两种视角,别人的照片拍得再差都觉得过得去,自己的照片拍得再不差也觉得不能看。于是这次在南京,有两个爱美的人一起拍照,就会陷入没完没了的死循环,很难让两个人都满意,更别提是对拍照理念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了,一个要用美颜相机,一个不要用美颜相机,不用美颜相机是不在乎拍出丑照吗?错,是为后期P图保留更高的像素。
我对着这样两个人只能选择袖手旁观,隔岸观火。而当被问到要拍照吗?不拍不拍。能帮忙拍照吗?不拍不拍,省得被嫌弃拍得不好。实在要拍,拍完瞧一上眼就直接说好,不要再多拉扯,旅行已经够累的了,就不要再添再多负担。
照片能记录生活、保存记忆、传递真实,若干年后,看到美颜相片中的自己是会感叹自己当年的风华正茂,还是否能由此回忆起自己真实的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