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苏州阊门枫桥的李香君,原姓吴,父亲虽是一位武官,却属东林党成员,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魏忠贤等一伙阉党诬陷治罪,导致家道败落。
流落异乡的李香君,八岁时被南京城中的养母李贞丽好心收养,遂改吴姓为李。养母李贞丽为人豪爽仗义,颇具风骨雅趣,结交之人多是当世豪杰。
李香君在养母的悉心调教下,音律诗词、丝竹琵琶无一不通,尤擅南曲的她,歌声甜美,嗓音圆润,引得无数文人雅士,争相到媚香楼一睹佳人风采。
色艺俱佳的李香君,逐渐芳名远播,位列秦淮八艳之一。别看她身材娇弱,却有不同与其他风尘女子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这一点在命若草芥的动荡乱世,尤为可贵。
在秦淮河水的滋养下,李香君转眼已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从不轻易见客的她,在崇祯十二年,终于遇到了那个令她钟情一生的男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
侯方域对李香君仰慕已久,借着科考的机会,来到媚香楼,希望能与佳人得以一叙。
他走进李香君的房间,陈设有致的书画古玩瞬间映入眼帘,让他感觉耳目一新,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种金碧辉煌的艳俗之气。
李香君款款走来,请他落座,在饮茶的不经意间,候方域突然被房间墙上挂着的一幅画作吸引住了,名曰“寒江晓泛图”。
寒雪弥漫清江,孤舟飘荡江心,飘渺朦胧,而又意境深远,侯方域正沉浸在这种悠远淡泊的情境之中,发现画上居然还有一首诗:
“瑟瑟西风净远天,江山如画镜中悬。不知何处烟波叟,日出呼儿泛钓船。”
画上没有落款,侯方域料想此诗并非出自名家之手,便问道:“此画是何人所作啊?”
李香君见他对这幅画如此痴迷,略带羞涩地说:“这是小女子的涂鸦之作,不足为道。”
侯方域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么一个青涩稚嫩的青楼女子,居然能作出这般神韵的诗画,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经此一面,两人相谈甚欢,将彼此看作知己。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佳公子,一个是娇柔多情的绝色才女,来往数日,便双双坠入了爱河,难舍难分。
侯方域有意为李香君赎身,从此两人便可厮守一生,无奈支付不起巨额的礼金给老鸨。
这时候,他的好友杨龙友及时出现,雪中送炭般地为他解决了资金问题,李香君的赎身仪式在昔日众友人的祝福下,顺利完成了。
洞房花烛夜,侯方域将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送给了李香君,作为两人的定情之物,扇上还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
李香君被侯方域的一腔浓情厚意深深打动,就顺势留他住在了媚香楼之中。
然而,蜜月总是短暂的,暴风雨就要来临。
其实,李香君的那笔赎身钱,根本不是杨龙友的,而是阮大铖托杨龙友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想以此拉拢侯方域入僚。
阮大铖的低劣人品,人所共知,但凡有些骨气的正直之人,都不屑与他为伍。
见侯方域还在为此事犹豫不决,李香君义愤填膺,一番慷慨陈词,顿时骂醒了侯方域。接着,李香君变卖了自己的首饰,又找闺中姐妹借钱,总算把钱凑足还给了阮大铖。
两人本以为钱既已还清,从此以后,就可以安稳度日了。可是,像阮大铖这种有仇必报的阴险小人,你不给他留面子,哪里还会有清静日子可过呢?
崇祯自缢后,南明小朝廷成立,弘光皇帝即位,重用阮大铖,于是,他便趁机陷害侯方域,以泄私愤。
逼迫无门的侯方域,只好投奔史可法,他离开南京之后,李香君也开始闭门谢客,一心只等夫君早日归来。
阮大铖见李香君一人独留此地,再次耍心机,怂恿弘光皇帝的大红人田仰,纳李香君做妾。
面对吹吹打打的一众迎亲队伍,李香君坚决不从,看田仰还不死心,她干脆一头撞在栏杆上,头部鲜血喷涌而出,立刻溅在了侯方域送她的扇子上。娶亲的人见此情景,只好灰溜溜地抬着花轿回去了。
好在有惊无险,李香君头部的伤,在养母的精心照顾下,渐渐痊愈了。可是,她的奋死抵抗,却并未换来阮大铖的就此罢手。
虽然,阮大铖的为人品行和政治作为,让人无法苟同,但他依旧是明末有名的戏曲家和文学家,对于李香君,他一直咽不下这口气。
身肩为弘光皇帝撰写歌词剧本的重任,待李香君伤愈后,阮大铖立即打着圣谕的幌子,迫不及待地将她征入宫中,充当了歌姬。
这一次,李香君无力抵抗,只能俯首认命。焦灼的战事,阻塞的交通,让她无法把此时的遭遇和内心的悲愤,写成书笺,寄给远方的情郎。
无奈之下,李香君只好带着无限的思念和遗憾,走进了皇宫,唯有怀中的那把鲜血写就的桃花扇相陪。
顺治元年,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南京城不攻自破,李香君趁乱逃出了这座徒有其表的牢笼。
混乱的街市上,清兵烧杀抢掠,难民四处流窜。李香君步履蹒跚地来到秦淮河畔,站在长板桥上,望着往日的媚香楼,却发现它早已身处一片火海之中。
身无可栖,心无可依的李香君,霎时瘫坐在桥面上,不知自己将何去何从。幸好被曾经的教曲师傅认出,带着她随着逃难的人流,奔往苏州。
无巧不成书,令李香君没有想到的是,那个她日思夜想的郎君,此时正因为扬州兵败而逃回南京。
她在桥上望着河对岸的媚香楼,殊不知,她的情郎侯方域,此刻就站在媚香楼门前,看着眼前的熊熊烈火,担心着她的安危。
天意弄人啊,李香君跟着老师傅去了苏州,侯方域却在媚香楼附近徘徊了整整一夜。
他心想,就算见不到心上人的身影,哪怕是打探到她的一点消息也行啊,可惜,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顺治二年,经历过颠沛流离的李香君,心灰意冷,躲进栖霞山葆真庵出家为尼。这年秋天,侯方域经过多方打探,终于找到了李香君。在他的劝说下,李香君同意与他回到商丘老家。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李香君隐瞒歌伎过往,以原姓吴氏女的身份,嫁给侯方域为妾,住进了西园翡翠楼。
她与公婆相处和睦,与元配夫人常氏姐妹相称,与侯方域恩爱有加,在这里,李香君度过了她一生中最为幸福美满的八年时光。
风云突变,总是让人躲闪不及。就在侯方域去南京为李香君求子、寻亲的时候,她最担心的身份问题,还是暴露了。
公公侯恂知道李香君是秦淮歌伎的真实身份后,当即命其滚出翡翠楼,经人讲情,才不情不愿地让她住到离城十五里的侯氏柴草园,其实那就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凉村落。
在得知李香君此时已身怀有孕的消息后,经过婆婆和常氏的一再恳求,侯恂才勉强答应派一个小奴婢去那里服侍。
侯方域回到家里,听说此事,立即将李香君接回翡翠楼。但因其低贱的出身,有辱官宦世家的门风,李香君还是被赶到距城七公里的侯氏庄园(今李姬园)居住。
昔日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只因自己家道不济,误入风尘,就要遭受如此不公待遇,李香君回想这一切,终在郁郁寡欢中患上肺痨,死时年仅三十岁。
如此红颜,幽怨早世,固然可悲,但好在她有一个真爱之人守护左右,不离不弃,这要比她那些所托非人,或者,即便有情,却不能携手一生的秦淮姐妹们幸福多了。
—END—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在此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