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佳节,又是八月十五。
在家里,从不说过中秋,只说过八月十五,小时候,脑海里期待的只是一串数字:二月二,满兜的豌豆叮当响;五月五,踩着晨露上树采柳枝,腕上彩带飘啊飘;七月十二,可爱的麦扇馍馍排一排;八月十五,便宜的月饼,整碗的蜂蜜,甜到心里发慌。
大概是我从不吃甜食的缘故,我已经好些年没有甜到心里发慌的感觉。所以近些年,中秋节过得也无滋味,大部分时候是一个人在过,我刷刷朋友圈,遍地都是抄来的祝福语,排比句,一串串的,走不走心我不知道,但总比什么都没有强。
今天,我会想家,想家里甜腻腻的蜜,虽然是掺了假的蜂蜜,妈妈裹了海量的油,在锅里热出来,一人半碗,白饼子,蘸着吃,虽然腻,但真甜。我不喜甜食,但好这一口惹得满嘴都是的甜蜜。吃完后去上学,大人会警告:把嘴上搽干净,蜂最喜欢蛰甜的东西!
现在,聚少离多,飘在外面的人,最会格外想念团聚的美好。所以,又想着不能想往年一样草草过节,要庄严一些。特意早上起早,收拾房间,干干净净的,喝一晌甜茶,最好不过。
在《红楼梦》里,贾家的分离解析,正在两次中秋节的对比间。同样是以贾母为中心,头一次,那是极盛之景:
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得无一隙空地。···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溜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皆打扮的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
吃饭的时候摆席,也是上面两席,下面如何,西边一路如何,廊上几席如何,气氛热闹繁华,到达极盛。
但到了七十五回,再过中秋,是这样的场景:
只坐了半壁,下面还有半壁馀空。
净想着到哪里叫一些人凑热闹。席面也只坐了两席,大家意兴阑珊。曹雪芹最会渲染此景,此时又有悲怨笛声传来,夜静月明,大家寂然而坐。湘云和黛玉去凹晶馆联诗,前面还是“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的句子,后面就到“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到了最后,竟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足见悲欢离合,未有定数。
联诗前湘云的一句话更是点题:
湘云笑道:“得陇望蜀,人之常情。可知那些老人家说得不错。说贫穷之家自为富贵之家事事趁心,告诉他说竟不能遂心,他们不肯信的;必得亲历其境,他方知觉了。就如咱们两个,虽父母不在,然却也忝在富贵之乡,只你我经由许多不遂心的事。”
红楼如此,现实也如此。生活并非万年不变,我们不知觉间,事情变了那么多。可恨的是生活节奏太快了,我们对此完全可以充耳不闻,马上有新鲜的刺激来充实你,对于得到和失去也就没有那么敏感,这是佛系。就像我,不知不觉间,身上的肉掉了十五斤之多,可谓是得到时不知珍惜,失去后追悔莫及。
已经失去很多之后,我更愿意去主动思考一些问题,这在经济学叫及时止损,人若没有失去的概念,得到也就无意义,得到无意义,生活还有什么滋味呢?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到了中秋,这话的意思更明白。在美国《独立宣言》第二段,就提到了人应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真是振聋发聩的话语,所谓中秋佳节,就是警醒我们,去追求幸福,至于月饼是五仁的,还是豆沙的,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的题名时,祝各位追求幸福,而不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