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乘风破浪的姐姐》总决赛成团名单爆出,争议最多的姐姐团选手蓝盈莹也在其中。一时间,网友站成了两队,喜欢她的观众表示“努力就该获得回报”,讨厌她的观众又指责她“不择手段”、“胜负欲太强”。伴随蓝盈莹而来的,是狼性学霸的标签,可对于这一标签,到底褒贬如何?“狼性”是否是蓝盈莹遭黑的源头呢?
最初的“狼性”常常是与企业文化相挂钩的,我们熟悉的华为、联想、华润就是“狼性文化”的代表,他们将“狼性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如狼一般,具有善于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
而伴随着蓝盈莹而来的“狼性”更多的是一种“人设标签”,代指某人为达成自己目标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像蓝盈莹,无论公众的声音如何,她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明白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因此她的硬实力,无论是唱跳还是演技都很拿得出手。但与之对应的,蓝盈莹遭黑,很大程度上是内在“软”的部分做的不够好,或者说“共情能力不强”。
在国内娱乐圈中,综艺始终是明星打造或深化“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综艺的舞台和团队的包装,明星建构自身的差异化特征,从而拉近与粉丝的距离或吸引更多的粉丝。但随着形象建构程度不断加深,“人设”成为了明星的桎梏,若要在台前扮演一个与自己完全不符的“自己”,注定了自己台后的一面早晚被人发现,并带来受众认知偏差,导致“人设崩塌”,详情可参考罗志祥、吴秀波等人。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许多网友称蓝盈莹“人设崩塌”,我并不赞同。相反,蓝盈莹可能是众多姐姐中最“做自己”的一位。她大可以为了博得观众的喜爱扮演一位人畜无害、楚楚可怜的角色,她也可以处处为别人着想,可以在二公的时候选择白冰,也可以把宁静队的位置让给郑希怡,“反正我参加节目只是为了吸粉”,这样一来可能喜欢她的人会更多。
但对于观众来说呢,千篇一律的无个性角色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我们看习惯了拟态环境下明星们自带光环的“正面形象”,因为接触不到真实的明星,因而被他们身上神秘的色彩和魅力吸引,产生“神秘化作用下的认同”,无法接受有时出轨、吸烟、耍大牌的才是真实的他们。但蓝盈莹在节目中的表现是真实的,是真正参与到节目之中的表现,而非可以打造自己的光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乏蓝盈莹这样的“狼性青年”,与他们一同工作时,你会觉得更有安全感,同时也会感觉到他们的压迫。
当今社会竞争力持续加大,我们身上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的同龄人,即同辈压力,我们每天都在与“别人家的孩子”竞争,并因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产生焦虑,因此出于自我保护下意识地对“完美角色”产生负面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进行过一则名为“犯错误效应”的实验,得出结论“会犯错误而能力超凡的人被视为最有吸引力”,白璧微瑕的人更能在让人崇拜的同时产生共鸣,而完美的人让人觉得太过于高远,无论他们如何友善,都难免产生距离感,就像选秀节目中的“美强惨”原理,强者遭冷落,弱者被关心。
但这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人吗?所谓的完美也只是不懂得将自己脆弱、渺小的一面展现出来,也就是所谓“不会哭的小孩”。学校中每次都考第一名的孩子,往往放弃了多少玩乐的机会,可没人看重这些。
在浮躁的社会中,情绪大于事实,人们没有意愿也没有精力深入了解他人的内心,一旦人格被以符号的形式定义下来,刻板印象形成,人们将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判断他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很难改变。
而蓝盈莹的“狼性”使其对同级造成无形压力,并将压力投射到观众身上,也让部分观众产生负面情绪,因此她的每一个行为都会被观众加以固定方向的解读,形成了说多错多的局面。别人身上的不善交际,在她身上就是没有共情,甚至是心机,她身上那些温暖可爱的性格特征会被人选择性忽略。
在“狼性”之下,蓝盈莹也只是个“不会哭的孩子”,虽然对一档综艺而言,每位受众都有独立解读的权力,但或许大家换一个思考的角度,尝试着抛开固有的偏见,也可以看到属于蓝盈莹的狼性魅力。
所谓的“完美”小孩,也值得被人呵护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