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大学聚会的时候,黄教导员讲到低我们两届的学弟自杀的事件。虽然时间过去20多年,但是大家对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唏嘘不已。黄教导说,这个悲剧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因为之前已经有这种苗头,跟领导汇报了,也几次催家长把他领回去。但是家长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啊,一定让孩子在学校里面继续待下去,最终爆发了这样的悲剧。
我自己单位曾经有一位对我还不错的领导,他自己很重视心理方面,尤其是压力管理方面,还给我布置过一个这方面的课题让我研究,自己也曾经亲自撰写过论文发表。但是他却在痛苦的时候承受不了,选择了从楼上一跃而下。
道理他是知道的,但是做不到。身体产生不了那些多巴胺、血清素、催产素。陷入在负面情绪里面,自己拔不出来。我在想让人拔出来的这种力量究竟是什么?
还有一个同学曾经患严重的抑郁症,但是妻子对他不离不弃,他说如果没有妻子的话,他已经不在了。我想这是人间的温情,这种温情更主要的是要接纳他的现在样子。
我也在想,大学时我为什么在身体那么痛苦,学习压力又那么大的情况下能坚持下来,甚至从来没有轻生的想法?一方面跟周围的环境有关系,有些同学很关心我,领导对我也很慈悲,让我感受到这种人间的温暖。
另一方面呢,我的爸爸妈妈也没有给我施加过太大的压力。他们从来都不会说,如果从那么好的学校毕不了业,别人会怎么看。妈妈总是说,如果不行就回来吧,别人没考上大学不是也一样活的好好的吗?所以这对我来说是一条退路,有这一条退路我就有了一个安心的大后方,我可进可退。我反而可以有勇气继续冲锋陷阵。
所以父母要允许孩子后退,不允许孩子后退的家长迟早要为自己的不接纳买单,因为这是孩子最后的心灵家园。失去家园的孩子还有什么值得依祜的呢?
(这一段连续写了几篇接纳孩子情绪的文章,发现这一篇还是应该配上这样的副标题,因为不允许孩子后退的背后就是不接纳孩子的情绪,忽视孩子的负面情绪对他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