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提一个问题:打算早起的你,醒来后第一件事,通常会做什么。
按掉闹钟?
继续睡会儿?还是迫不及待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或者翻翻微博。
然后... ...
这样做了以后,那些试图早起的人都失败了... ...
要么刷完之后继续睡,要么干脆睡个透彻直到自然醒,自律计划从明日开始执行。
明日依旧懒如狗,生活就像复读机一样落入无限恶性循环的怪圈。
这种“早起拖延现象”,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答案很多,比如《终结拖延症》的作者。心理治疗专家威廉·克瑙斯
(WilliamKnaus)曾经从三个角度提出过解决拖延症的方法:
1、认知层:重塑思维方式,改变负性思维;
2、情绪层:跨越情绪障碍;
3、行为层:不要用不重要的事情来代替真正重要的事情。
以上是理性分析,但关于拖延症,我个人的答案比较简单粗暴:
大部分人没做到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太轻视那一件看似并不罪恶的小事。
什么是“看似并不罪恶的小事”?
本来你打算早起,但早起按掉闹钟以后,没忍住刷朋友圈,因为这个举动的分量本身足够小,小到你以为即使做了都不会对你的自律计划有影响。
在床上刷刷朋友圈,很正常啊,有什么呢?
但最后你发现,刷完后,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那干脆再刷刷,又过了半个小时。既然今天没有早起,那计划作罢吧,完美主义的心态作祟,一天之中的任何瑕疵都不应该被允许,那便干脆放纵吧,顺理成章地浪费一天,反正一开始就已经浪费了,不如全都浪费掉。
在最初的最初,按掉闹钟后,你的心理预设是:哎呀,就刷一小会儿,应该没有什么吧?
导致的实际结果是,你在一开始以一个微小的行为摧毁了一天。
当我们试图养成某种有益习惯时,不要小看那一件貌似并不罪恶的小事。
某些不良的习惯摧毁的并不是单个的行动质量本身,摧毁的可能是整个作息体系。
通常而言,一个人的作息随着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的双重适应,会逐步形成个人独有的节奏,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
在一条流动顺畅的河流里,
横插一个很小很小的坏习惯,
如同丢入一块石头,它躺在河底。
短期看,你只是激起一小片涟漪。
长期看,往后流过这里的部分河水,
都将永远地因此而改变流向。
这对河水来说,
是极具颠覆作用的结构性变化。
一个小动作,破坏了一整个河水的系统。
回到人们的行为,或许你有这样的感觉,早起爽一天,晚起毁一天。
早上6点起来给自己做个早饭,去楼下跑一圈,花2小时把一天之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再花半小时把零散任务完成,做完这些也就3小时。
人家9点才刚刚起床,你9点已经处理掉了大半事务,不紧不慢,徐徐推进,充盈感遍布全身。爽不爽?爽死了好伐。
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吗?其实并不,仔细分析一下,就是开头一个微小的选择导致的整个路径的偏差。
成年人拥有一旦完成决策后便自行运转的能力。
所谓的自行运转指的是,你要在一开始就把握主轨道的正确,才能确保后面一系列正确的事情发生。
这也是为什么说早起爽一天。
而晚起的坏处在于,在你偷懒后的漫长时光里,你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成本来把自己往正确的轨道上掰。
在时间轴的最前端,刚醒来按掉闹钟的那会儿,其实你只需要付出一点点精力成本和意志力,就能够让自己瞬间起来。
俗话说,早死早超生,早起早爽快。因为终归是要起来的,为了避免之后付出更大的精力代价,你现在这一秒立刻起来,才是最具策略性和智慧的选择。
还是拿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刷朋友圈举例子。
站在宏观层面我们可以相对理性地看清楚,这件事其实代价很高,它大到可以伤害一天的生活质量。
但作为局内人,站在当下的情境中,你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人们通常在那一刻,会受到边际成本概念的蛊惑。
通俗来讲,就是“做一次嘛,没有什么的,不会有太大影响”。
瘾君子第一次接触毒品,就是这么想的——
“不就是来一口嘛,有什么呢?”
贪官第一次受贿,也是这么想的——
“不就拿一小点钱嘛,之后不拿不就行了?”
屡次出轨的男人,第一次越过道德边境时,也是这么个思维方式。
如同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
满足不归路的条件并非你需要做很多很多不正确的事。不需要积累,其实当你开了第一道口子时,你已经在不归路上了。
某些事情“只做一次”的边际成本看上去极小,但背后的成本可能高得吓人。
财经领域在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事件——巴林银行事件。主人公尼克•里森是巴林银行驻新加坡期货公司的总经理。凭一己之力搞垮了有233年历史的英国巴林商业银行。作为交易员他最初只是为了掩盖几万英镑的交易失误,但为了掩盖这最初的一小点,他需要不停地欺骗,最后疯狂累积了13亿美元的债务。后来他还被戏称为魔鬼交易员。
魔鬼不会大张旗鼓地向你走来,告诉你,来来来我要来了,请小心戒备。
魔鬼常常披着不经意的、日常的外衣。
对于一些在你原则以外的事情,永远不要试图开第一次先例。
禁果的味道很棒,但吃禁果的代价远比你想象中要高。
100%的坚持要比98%的坚持来得更容易。
人类的行为习惯往往伴随着“滑坡倾向”。
你以为伸伸脚突破一下禁区是没有问题的,但之后你就滑下去了。
要么0%,要么100%。
50%?不存在的。
犯错有一个根本的底层心理依据:我既然可以犯这个错误第一次,那么说明这个错误本身的存在,是能够被允许的。
既然被允许,那第二次犯和第一次犯并没有本质差别。
为什么不能犯第二下?
你看,照这个逻辑发展下去,犯错本身并无任何问题。
就像情感类自媒体热文往往会有这个标题:《家暴只有0次和100次》,几乎同理。
由小错到大错,总在不知不觉间完成。
加之滑坡倾向,堕落者越堕落,光明者越光明。
19年开始了,未来的宏伟画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是时候立flag了!!!
要想顺利完成新年的任务性指标,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不要在一开始做那一件看上去无关痛痒的小“坏”事,哪怕是一点点。
换句话说,你要在任务的一开始,在任务的最初端,就赢得一场巨大的胜利。
比如你立“早起”的flag,闹钟一响,就得立马起来。你说自己起不来?有起床气?那楼塌了你起不起?火烧屁股了你起不起?
起,没任何理由。
很多人说新年要学语言,什么法语啊西语啊拉丁语啊。
如何在一开始就赢得一场巨大的胜利呢?
直接报个班。
就像很多人问我如何坚持健身,我一般这么说,没钱的还是先赚钱吧,有钱的就直接找私教。为啥呢,有人跟在屁股后面盯着你,这是不一样的,完成率要高很多,相当于由外部引入了一套新的监察机制,让你不得不完成。再加上私教贵的要死,交了钱你不可能不去。
学钢琴最重要的步骤是啥?
1、至少拥有一台钢琴的使用权。2、找到好老师带你。
你可能会说,哎呀呀现在网上资源那么多,还用得着外面找么?
当然一定会有个体性差异,对部分学习能力和自我驱动能力强的人来说,压根不用和他们BB太多,他们自己会学。现在讨论的问题是,如何用一个相对普遍适用的方法,提升大部分人对任务的完成率。
早起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我的答案:早起最重要的一点是早起本身。
即,你得按时起来。
就是别管别的,起来再说。
这是完成一个任务型指标,在最初端就让你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一个在新年想养成跑步习惯的人,如何让他在一开始就立于不败之地?
带他去健身房,把他扔在跑步机上,机器一运转,履带一移动,他不得不开始跑。
这是把他引入一个系统,让他不得不跟着做。
对于想学语言的人来说,报班重要吗?
实话说,报班本身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
更重要的,是报班背后的一个整个系统,它带给你的作息、生活节奏、学习氛围、同行者... ...这些系统性的改变与颠覆,远比报班本身的内容值钱得多。
这也是为什么说,要想帮助一个人培养好习惯很难,但你给他一个好的系统,就容易得多。
赢在最一开始的地方,之后的路会越走越顺。
在一开始的地方输,之后的路只会越走越崎。
这是完成新年flag保证它不倒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