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9 二百九十三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语音整理
《颜渊篇》从内容上来看基本上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问答。第一个登场的就是颜回。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随后仲弓和司马牛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孔子针对弟子的不同的个性和实际的情况给予了不同的回答。
这些回答都是孔子最直接的关于“仁”的论述,成为《论语》的经典言论。尤其是在第一章提出的“克己复礼”,是论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本章,孔子阐释了“仁”与“礼”之间的关系:仁是礼的内在核心,礼则是仁外在表现形式,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我们来看文本。“颜渊问仁”,颜回问孔老师,“仁”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有人因此而认为“克己复礼”是孔子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左传》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就是说,孔子在这里所提到的“克己复礼”之说是源于古人,只不过孔子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借用了这样的一个说法来阐述其思想的核心“仁”。
“克”,克制、约束的意思。就是一个人,一个君子要学会克制自己,约束自己。“复礼”不是要恢复古代的周礼。这个“复”就是反,反己之身为“复”,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反求诸己”。在约束克制自己的同时,从自己做起,来实践“礼”,来遵循“礼”,而不是单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孔老师担心颜回没有听明白,所以给了进一步的解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里有一个比较容易误解的地方,就是“一日”。孔子是不是在说,一个君子一天之内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就达到了“仁”的境界呢?我觉得应该是“一旦”的意思。就是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那么天下人都把你当做一个有仁德的君子。
这样就出现了新问题,那我自己做到了“克己复礼”,怎么就天下人都实现了“仁”呢?就是说,我自己变好了,那其他人还依然很坏怎么办呢?天下怎么就归仁了呢?孔子为此做了再进一步的解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在这里实际上想表达的意思是,仁就在我心中,如果我做到了“克己复礼”,则天下都归入我的仁心之中。这就类似于王阳明所说的只要我心中有仁,整个世界都是仁;我心中有爱,全世界都充满爱。也就是说,要想实现有仁德的世界,只与你自己有关,与他人无关。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觉得我本想做一个好人,但是现实情况不允许,世道太险恶,是环境逼我变坏。这就把自己的不修为,归结于别人的过失。
孔子在其他场合也说过类似的话,比如“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你只要想去实现仁,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挠你。遇事要“反求诸己”,不要把责任归结于他人,归结于社会环境,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颜渊对老师所说的话一向都是“无所不悦”,不质疑,不反驳。但是老师这次讲的内容,似乎他还理解不够清楚,所以就进一步问,“请问其目。”有个成语叫“纲举目张”,这个“目”就是渔网的网眼。就是说,老师你讲的这些东西我理解不够到位,我想知道到底该具体做些什么,能不能给我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孔子接下来说的这句话很有名,言简意赅,而且操作性很强,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四句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不合礼的东西不要看,不合礼的东西不要听,不合礼的话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如果一个人的所“视、听、言、动”都做到了合乎礼,那就是“克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把不符合礼的东西通通挡在外面,不要影响我,不要动摇我。这四条里的关键是前两条,如果前两条做到了,没有看见,没有听见,自然也没啥可说的,也没啥可做的。那如果看见了,听见了,那就要控制自己不说这样的话,难度自然会增加一些。所以要学会不听、不看,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前提就是先管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而现实是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是听到的、看到的太多了。实际上,我们不仅看的太多,想的太多,而且还一直在担心自己看的不够多,听的不够多,总是担心自己落伍。结果是不分青红皂白,啥都听,啥都看,把握不住重点,心思就乱了,行动自然也乱了。
颜渊回答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句话孔子很多学生都说过,意思就是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是老师你这个教导我一定去遵照执行。我们在学完《论语》以后呢,自己也可以尝试一下,看自己能否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相信这四个具体的做法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真的很难很难。
李零讲解
本篇主要是答弟子问,也包括其他人的请教。第一章最重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很有名。12.8讨论文、质关系,比别的地方更清楚,也值得注意。
“仁”是孔子的重要概念。颜渊问仁,他的答案是“克己复礼”。“文革”批孔,这是批判重点,说当代“周公”要“复礼”,其实是复辟资本主义。赵纪彬的书,到处都是这个字眼。
什么叫“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克己复礼”是以“克己”为前提。孔子认为,克己,推己及人,所有行为都合乎礼,合乎义,就是“仁”。宋王应麟指出,《左传》昭公十二年提到的“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是与此类似的话。所谓“古也有志”,是说古代就有这种记载,可见他用的是古书上的成语,并非自己发明(《困学纪闻》)。“古也有志”,应属申叔时九艺中的“故志”(《国语·楚语上》),是一种讲历史成败教训的书。
颜渊问“克己复礼”有什么具体要求,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圣经·旧约》有摩西十诫,佛门也有八戒,儒门“四勿”也是一种戒,特点是以礼为规矩。
上博楚简《〔君子为礼〕》有类似的话,也讲“四勿”,可参看。
简文说,孔子讲了,“君子为礼,以依于仁”,礼要符合仁。颜渊一听,起身就走,说我太笨,恐怕不能陪您坐了。孔子不让他走,拉他再坐,继续告诫他,说凡不合于“义”,要“勿言”“勿视”“勿听”“毋动”,和这里一样。结果,颜渊回屋,就躲起来了。有人(简文缺去其名)问他说,你干吗这么消极。他说是是,我就是消极,因为我亲耳听老师教导,不能不当回事:照他说的做吧,我做不到;不照他说的做吧,又不行,只好消极。孔子的教导,颜渊都做不到,别人怎么办?这是黑色幽默。
孙中兴详解
这是《颜渊篇》的开头。篇名取本章的前两个字。这是第十二篇,所以有时也作《颜渊十二》。古注都分成二十四章,只有今人黄怀信的版本分成二十五章。我们根据传统的做法。
这章很重要,因为是孔门第一弟子和老师的问答,又是谈论《论语》中出现次数最高的“仁”,所以重要性和境界都特别高。
颜渊请问孔子有关“仁”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以礼约束家国中人我的行为,最后到达行仁满天下的境界。一旦自己可以克制自己,以礼约束人我关系,天下就会成为充满仁的境界。从自己开始行仁,不要期待由别人开始!”颜渊又请教孔子:“老师可不可以说得具体些?”孔子就说:“不合礼的不要看,不合礼的不要听,不合礼的不要说,不合礼的不要做。”颜渊听完后谦虚地说:“我虽然很笨,但是会努力照着老师的教诲去做。”
毛奇龄认为“克己复礼”是孔子之前就存在的成语(《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二年》)。“克”邢昺说是“约”,朱子说是“胜”,戴望说是“责”,黄怀信说是“克制、约束”。“己”邢昺说是“身”,朱子则强调是“身之私欲”(这和下文出现的“为仁由己”的解释就不一致,总不能解释成“为仁靠的是身之私欲”吧),黄怀信说是“自己”。“克己”、马融说是“约身”。“复”是“反”。“礼”,朱子的著名解释是“天理之节文也”,而“仁”朱子则解为“本心之全德也”。朱子对整句话的解释就是:“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这种宋朝的天理人欲对立的解释,恐怕和下文不合。
全句另一个关键是“为仁”,多半被解释成“就是仁”,如果是这样,应该是“谓之仁”才是。“为仁”恐怕是“行仁”。尤其是下文有“为仁由己”一语可以佐证。所以这一句话,看来是“克己”“复礼”和“为仁”三个阶段,也就是由自己的“修身”(克己)经过家国中的人际关系的“齐家”和“治国”(复礼)甚至到“平天下”(“为仁”才能使“天下归仁”)逐级扩大。
“一日”是“一旦”。这里有两种可能:如果君上“克己复礼”,百姓就会跟着效法。他在《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二年》就是这么说楚灵王的。另外一种比较合乎现实的解释是假定“一旦人人克己复礼”,仁道才可能遍布天下。这两种说法都可以和下句的“为人由己,而由仁乎哉”不相违背,也就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致矣”(《述而篇》7.30)。
颜渊在问孔子“为仁”的细目,显然“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太过抽象,无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孔子就讲了个清楚明白、老妪皆解:日常生活的视、听、言、动都要合乎礼。
颜渊听完后回答说自己不“敏”(皇侃解释成“达”),但是愿意努力去实践。这就是孔子夸奖他说:“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篇》9.21)。
孔子回答颜渊的这四个具体项目,竟然也是佛陀在涅槃之前回答阿难的话:
“世尊!我们应如何与女人相处?”
“不要看她们。”
“世尊!但如果我们看到了呢?”
“不要对她说话。”
“但如果她要和我们说话呢?”
“阿难:要保持正念!”
真是“君子所见略同”!不过,平心而论,孔子说得比较全面,而且孔子没有针对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