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孩子的泪眼,我实在是忍不住要说点什么了!
事情是这样的:国庆节前某天早上我们班的一个孩子迟到了,孩子偶尔迟到有很多原因,因此我一般也不会过多的批评孩子,但是她今天实在来得太晚了,足足晚了一个多小时,所以下课后我就问了问她:你怎么今天来的这么晚?孩子垂着头说她起晚了,晚了这么长时间,按照我平时的经验,很可能是孩子一个人在家,所以睡过了,我就问:家里没有人吗?
孩子的回答让我很意外:不是,我今天起得早,醒了以后就又睡了一会,妈妈后来就没有叫我!
妈妈在家怎么还来的这么晚呢?我一时有点生气,六年级的课可不是随便就能耽搁的,第一节数学课和早操孩子都错过了,这是多大的损失啊!
孩子接下来说:我妈妈让我自己面对迟到造成的后果!
说完,这个12岁的姑娘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落了下来!
我特别理解这个孩子的妈妈,她所作的实际上就是我们老话说的:吃一堑、长一智。
吃一堑、长一智,本为石匠师傅打石磨时,石胚吃一钎,石胚即长一齿之意。意思是说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是经过失败取得教训的道理。
妈妈希望通过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的后果,从而彻底的改掉迟到的坏毛病,这件事情的处理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孩子的眼泪却深深的刺痛了我。
吃一堑、长一智真的是教育的一条黄金准则吗?
它背后有没有我们忽略的教育陷阱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来聊一聊”惩罚“这个话题。
想开这个话题很久了,因为作为老师,我看到过很多惩罚,这些惩罚不是发生在校园,而是发生在家庭里面,我曾经亲眼看见一个家长在大庭广众之下狠狠地扇孩子一个耳光,也看到过家长用禁止吃饭这样的方式来惩罚学生,与这些令我肝颤的方式相比,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吃一堑、长一智”是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惩罚方式。
因为我们听过太多与这句话类似的至理名言: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妈妈教不了的,失败会教会你!
摔跤也是一种成长。
因此,当我的儿子因为忘记带作业本不能完成家庭作业的时候,我曾经告诉他:妈妈也没有办法,你自己的过失自己要学会承担。
当他在下雨天忘记带雨伞的时候,我告诉他:看,自己不操心,那我也帮不了你,那你就淋着吧。
当孩子摔倒的时候,我看着他:早都告诉你了要小心,看,不听妈妈的话,马路教会你了吧!
我为自己能硬下心来做一个明智的妈妈而洋洋自得,却发现儿子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在失败之后就明白道理,下次就不再犯类似的错!他还是会在走路的时候东张西望,然后再摔一个狗啃泥;他还是会在下雨天忘记带伞,然后湿淋淋地跑回家;还是会偶尔把作业拉到教室,一切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发展。
问题出在哪里了呢?难道说是“吃一堑、长一智”这句话不管用了吗?
老祖宗留下来的金科玉律和教育家们的教育箴言难道是错的?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我试图从一个老师和妈妈的角度去找到答案,所幸,我找到了!
在“吃一堑、长一智”这句话的背后有一个可怕的教育陷井——变相的惩罚,一旦老师或者家长跌入这个陷阱,那么我们就会遗失教育的积极意义,而转向它可怕的一面。
仍然以我的学生为例,早上孩子起晚了,妈妈的想法是让孩子自己面对老师的批评和迟到带来的羞辱感,借此杜绝迟到的事情再次发生,但是这个决定很可能是妈妈在那天早上单方面决定的,因此孩子是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提前告知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了这个后果,试想一下:在那天早上孩子发现自己起床晚了之后,她会怎么想?她会认为妈妈这样是帮助她还是惩罚她?她会理解还是抵触?我想孩子的眼泪就是答案,她并没有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相反她觉得妈妈没有叫她起床是故意让她起晚,这件事情所带来的羞辱感会让她尴尬、难堪,并在心里埋下“我很糟糕”或者“叛逆”的种子。
这个时候,就不再是“吃一堑、长一智”了,而是一种伪装的惩罚!
变相的惩罚和“吃一堑、长一智”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差别,那就是我们是否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正面引导他改善行为,而不是用恶果去纠正行为。
仍然以孩子起床迟到为例,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这样做?
家长的目的:我希望孩子能够养成主动起床,有时间观念的生活习惯,并愿意帮助她形成整个习惯。
家长的做法:
1、如果孩子有经常性的赖床导致迟到,那么我们至少应该就这个问题进行一次真诚的沟通,大多数的孩子在情绪安全的境况下都是愿意改正自己的问题的。那么在孩子起床这件事情上妈妈大可以跟孩子讨论迟到带来的坏处,并问问孩子是否愿意改掉这坏习惯,如果愿意,孩子有什么想法或者需要家长提供哪些帮助?
2、之后共同商定如果按照我们说好的方法,孩子仍然没有按时起床,那么她要承担的后果,比如如果我叫了你三次,你仍然没有起床,那么我就不再叫你,你可能就要面对迟到这件事情。提醒的是孩子承担的的后果一定是与她的行为直接相关,而不是因为你迟到了,所以我要扣除你原本说好的出游的机会,这才能够达到将事件和结果建立合理联接的效果。
3、孩子已经起迟了,她会很懊恼可能还会很紧张,害怕妈妈的责怪或者老师的批评,这时候是最容易从“吃一堑、长一智”变为“变相惩罚”的,妈妈千万不要再对她指责或者羞辱,而是用平和的态度和她一起接纳这件事情,让她真正的通过事件来获得经验,而不是被抵触情绪掩盖了事件本身的教育意义。
这一点其实是大多数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犯的错误,我以前有一个学生,原本学习很好,但有一次连续几天上课都没有好好听讲,我跟他沟通交流之后,他也决定改掉上课捣乱的习惯,但是收效不太明显,结果在单元测评的时候他果然考的不理想,我当时觉得这真是一个 好机会,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事情的后果,不按老师要求去做没有好果子吃,那天放学后我狠狠的批评了他,甚至还叫来了家长一起批评教育,但是他并没有象我预想的那样“迷途知返”,反而连作业都不好好完成了,对考试成绩也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今天已经大一的他返校来看我,突然跟我提到这件我早都忘得差不多的往事,他说:我那次考了那么差,原本自己都打定主意好好学习,改正自己的坏毛病了,但是老师和妈妈当时的一顿狂轰乱炸,让我非常烦躁,当时就决定:我偏要对着干,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
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悔不当初,如果当时我能够用平和的态度和他一起面对失败,尊重并相信他在事件中习得经验的能力,而不是用“狂轰乱炸”的方法引发他的抵触情绪,事情一定会好很多。
总结一下,“吃一堑、长一智”要想达到预期效果,而不是跌入“惩罚”的陷井,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就事件或者问题本身事先的充分沟通和约定
2、允许孩子犯错,
3、犯错后用平和的心态和他共同面对,尊重并相信他自己习得经验的能力
4、当孩子在习得过程中需要帮助时,积极主动的帮助他,不要嘲笑或者羞辱
5、如果需要学校或者其他教育者的配合,提前告之
6、全程保证孩子情绪安全。
最后,有几种情况是不太适合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的,简单整理如下:
1、公开场合会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时候
2、事件后果本身带有危险的时候
3、事件会对他人造成影响的时候
4、突发事件,孩子以前并没有接触过的时候
5、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或者事件让孩子过度焦虑和紧张的时候
6、事件带来的教训短时间内显现不出来的时候
以上这些情况都不适合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家长和老师大可以选择其他的方法去处理。
总之,“吃一堑、长一智”是一种值得认可的成长方式,但同时也是需要非常谨慎的去运用的方法,如果家长运用不当,极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培养出一个懦弱或者反叛这样两极化的孩子。
每一次的书写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不仅是我的孩子更有我的学生们!希望我的努力能够被您看见,感谢您的阅读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