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每天演好一个情绪稳定,不动声色的大人了,我就要做一个真实的孩子"。
最近读了一本书,学到了一个词,叫"归位",意思是说,父亲该站在父亲的地位,支撑着一个家庭,成熟有担当,母亲该做好一个母亲的事,认真主内,温柔贤淑,为这个家提供"柔"的力量,而孩子,只需要做一个孩子。心理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它会教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会问,孩子怎么不是孩子呢。其实,在家庭中,如果出了问题,大多是因为孩子没有"归位"。作为孩子,只需要爱父母,理解父母,尊重父母,而不是过多地担心父母,干涉父母,为父母之间的事情作多余的思考。父母出现了问题,其实孩子能做的就是理解和适当劝解,如果忧虑过度,会搅入父母的站位中,使家庭关系失衡,孩子的地位缺失。我们应该相信父母有能力处理好他们的问题,而我们只观望,并投入爱就好。当父母的,也有无助的时候,看着孩子日渐长大,便什么压力都放心倾倒,殊不知,在家庭结构中,孩子始终是幼小的,被保护的,也是自由的,他们有自己的事要完成,如果过多牵扯父母的情绪,自己的成长路径就不会清晰。这个观点很客观,也很前卫。
是啊,我们的生活中总充斥着"你怎么不管管妈妈""你一点都不关心爸爸妈妈发生了什么吗""你长大了,有些事情该让你知道了",似乎我们承接父母的压力是理所当然的,反而拒绝是件错误的甚至不孝的事,正是这样的道德枷锁,使很多家庭结构失去平衡,父母与孩子都陷入混沌中,百思不得其解。大家都要明白的是,孩子需要成长,父母也是,我们只有各自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相爱。
让孩子做回孩子,还有另一层意思,即找回心里的小孩。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长不大也不愿意长大,他不仅是童年没被满足的梦,还是"我想好好休息""我好难过,想哭""今天做的真不错,骄傲了一下子"类似这样的各种声音。他渴望自由,渴望关爱,渴望理解,渴望真实。可是成年后的我们似乎早就忘了他的存在,我们责备自己,我们瞧不上自己,我们在取得进步之后只是舒了一口气,接着又为别的事情发愁,忘了犒劳自己一下哪怕只是一块糖,"算了吧""忍忍吧"代替了"凭什么""我有权知道",于是内心的小孩一直发育不良,缩成一个爱哭鬼。如果你发现自己总不快乐,不妨去找一找心里的那个小孩子,向他道个歉,免他惊,免他惧,免他恼,让他有枝可依。开心的时候就笑,不开心就躲起来哭一会儿,没关系的,我们不必用防御与敌对做盔甲,硬撑着长大。
让孩子做回孩子,让一切自然发生,身边的世界就会可爱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