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15至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所特有的创新,在13至14世期间的意大利就埋下了种子。对古典思想与艺术的研究使得人们开始追求道德的清明和行为楷模,这种探索后来成为人文主义(humanism)。他们在古典时期中寻找现代问题的解答。
托斯卡纳地区的绘画
面对同样的观众,画家们创造了浑然天成的新技巧。13、14世纪的意大利画家首先认真研习了植根于古典风格的拜占庭绘画传统,探究图像的表现方式,创造出比中世纪早期更接近自然的绘画手法。这一代艺术家在技法上的探索,寻求表现立体形式的光线效果,并在画面中创造空间错觉。艺术家们用这些技法来增强圣人们的魅力,使故事的叙述更为有效更有感染力。乔托、杜乔等14世纪画家的创新手法提供了自然主义的绘画语言,全欧洲艺术家都受益匪浅。
奇马布埃与乔托
奇马布埃曾经是一位希腊画家的学徒。他的大型木板画《升座圣母》为佛罗伦萨圣三一教堂的祭坛而作。这幅祭坛画尺寸极大,高近4米,成为礼拜教堂的中心。
作品具有鲜明的拜占庭圣画像特色,运用金色的线性元素来增强圣母的高贵感。圣母与基督端坐在镶有装饰的木制宝座上,宝座由两侧的天使托扶着,放在旧约先知头顶的基座上。圣母蓝色的长袍,在金色背景的映称下,成为画面的焦点。
乔托于1310年前后为佛罗伦萨万圣教堂创作了《升座圣母》这一作品既显示出老师奇马布埃的同名高大祭坛画的联系,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与奇马布埃为圣三一教堂所作的圣母一样,乔托也在天使之中,金色背景之上描绘了宝座上的天国之母与她儿子。圣母深蓝色的长袍与高大的身材将观赏者的目光直接引向她自己与膝头的圣子,其他所有人物都凝望着他们。而与老师作品不同,乔托的人物都沐浴在光线之中,似乎是坚实的雕像。奇马布埃将光线转化为金线织成的网,乔托则描绘了由亮入暗的光线渐变,人物看上去就像是立体的形象。
帕多瓦的斯克罗韦尼礼拜堂。乔托不仅在光影、空间方面有所创新,而且还具有叙事的天分。乔托和他的画舫以湿壁画技法,绘制了从地板到天花板的所有壁面。拱顶上所绘的蓝底金星象征着天堂,其下的墙面被分成三个水平条带,每一条带又被分成若干长方形格子,其中主要描绘的是基督生平的场景。
《基督进入耶路撒冷》是表现基督公共生活的场景之一,基督徒在棕枝全日(Palm Sunday,复活节前的星期日)纪念这一事件。在设计画面时,乔托将整个场景放在前景之中,并将观者在礼拜堂内所处的位置也考虑在内。这使观赏者自感极其接近事件本身。
《哀悼基督》表现的是圣母、友人与基督死别永恒的一刻。《哀悼基督》具有该时期宗教文本中所描绘的悲剧性气氛。不仅是人物的姿态与表情造就了这一效果,设计上的形式韵律也发挥了它的功效。画面的中心位于下方中央,弯下腰来的人物、淡漠的色彩和毫无遮蔽的天空都传达着阴郁的情调。
乔托在竞技场礼拜堂所作的湿壁画让他在同时代艺术家中声名鹊起。在写于1315年的《神曲》(Divine Comedy)中,伟大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提到了这位年轻的佛罗伦萨画家日渐高涨的声望:“昔日奇马布埃认为自己独霸画坛,而今乔托风行一时,让其他人的光环都黯然失色。”
锡耶纳:杜乔和西莫内作品中对圣母的虔诚
《圣母子》最能体现锡耶纳人对圣母的虔诚。在袖珍的画面上,描绘着圣母与圣子之间的温情。圣母将圣子揽在怀中,圣子伸手去拉她的面纱。画面背景是灿烂的金色,与圣母的蓝色长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圣母凝视幼子的愁苦眼神使整个画面具有了忧郁之感。
《庄严圣象》订制于1308年,是杜乔受锡耶纳大教堂各位主管的委托,为上祭坛绘制了巨幅祭坛画。杜乔在宝座底部的签名:“圣母啊,请赐予锡耶纳和平,请赐予杜乔生命,因为他如此敬绘了您。”
在画中,宝座上的圣母子身旁围绕着他们的“延臣”,圣徒与天使的位置细致平衡。锡耶纳的其他主保圣人跪在第一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姿态并凝望着圣母。这里的圣母形象和奇马布埃的作品很像,两者都是源自希腊式。杜乔放松了衣袍线条,从而产生出起伏的柔软之感。衣袍流畅连贯,人物自然动人,彼此间用眼神交流。
《报圣母逝世的消息》表现的是两位人物,透视缩短的墙与天花板桁架表明人物处于建筑内部,他们造就并限定了人物可以安身的空间。运用建筑将人物整合在令人信服的场景中。
杜乔为锡耶纳培养了下一代画家,西莫内·马丁尼1333年,锡耶纳大教堂的主管们委托西莫内创作另一组祭坛画,作为《庄严圣象》的补充。
西莫内的祭坛画《圣母领报》描绘了金色背景下的两位本地教徒,分立主场景两侧。天使百加列从左方走向圣母,来访者让玛利亚感到惊讶。代表圣灵的鸽子等候着她的重大抉择,即允诺承担赋予她的责任,成为圣子的母亲,从而开启救赎之门。
谢谢阅读!
瑞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