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会一错再错?

问题导入:某些课上讲过的东西,为什么学生还是会一错再错?

我不懂不懂不懂

本篇的核心:

  1. 学生一错再错是可以理解的
  2. 要避免一错再错就要建立新的思路
  3. 要建立新的思路就要根据学生情况一次改进一点
  4. 要建立新的思路就要用新思路练习

1. 学生一错再错是可以理解的

我在家练一首练了一年还没练好的曲子,先生走过来纠正我。
“不要这样弹,不好听。这里要这样弹;还有这里,应该这样,听起来才连贯;还有这里……你试一下。”

我听了他的示范,果然好听,然而自己试一下,又错了。当我提醒自己不要再按原来的方法弹的时候,脑子里忽然一片空白。
我很生气:“我已经这样练了一年了,你现在才告诉我,我好难改了!

这时我想到了课堂上的场景。
“我们不要这样写,有点乱。这里要这样写;还有这里……”
“这个意思不是这样的,应该这样理解,看这里……再看这里……”
“这个方法效率不够高,应该这样……再这样……”

在我们教学生某个方法、某个注意事项之前,他们已经重复原来的方法步骤不止一年两年了,固有的思路无论成果是好是坏,都已经运行得十分流畅,就像使用筷子牙刷时那样自然而然。现在这个流程被强行要求改变,他们再次运行的时候,难免又回到老路,或者大脑一片空白。
改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我们之所以把它看得很容易,是因为我们“正确”太久,并且也很少去体验改变是什么感觉了。体验到了就会感受到,学生一错再错是可以理解的


2. 要避免一错再错就要建立新的思路

要避免一错再错,就要建立新的思路。

就像我练琴的时候,虽然我已经想也不想就可以按照原来的方法弹完整首了,但我为了弹得好听,就必须有意识地告诉自己哪个位置的指法换成新的了,哪个位置要注意力度了,而非任由机械的动作制造貌似已经很会弹的“成就感”。

就像我们写作文,虽然想也不想就可以写600字流水账,但为了写得更有意义,更有逻辑,就必须有意识地告诉自己全篇的立意应该是什么,我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而非信马由缰,凑够字数就好。

就像我们看深奥的文章,虽然随便看看也可以说出许多“理解”和“看法”,但为 了区别什么是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什么是自己联想的观点,就必须有意识地留意作者全篇的逻辑和说辞,而非断章取义浮想联翩。

一错再错是太过熟悉从前的思路了,想变得更好就要改变,就要建立新的思路,并让新的思路顺畅起来。


3. 要建立新的思路就要根据学生情况一次改进一点

怎样建立起新的思路?

  1. 了解学生所处的水平
  2. 每次指出的错误点的难度和数量都是学生可接受可改进范围内的
  3. 逐个改正,一起改正,重复多次直到新的思路变得熟悉
  4. 对每个进步表示肯定,建立成就感
  5. 隔一段时间再重复用新思路练习

上述第一步和第二步很重要(三四五步会在下一节提到),因为这是练习顺利进行的前提。

当我弹琴的时候,得知一个细节改进一下会更好,那我可能会花10分钟练习,然后很开心自己掌握了新方法并且变得更好了。

而如果我得知我有十个细节需要改进,单单记住这十点我就觉得困难,好不容易记住后发现弹的时候永远顾此失彼,顿时觉得自己不是变得更好了,而是从“还可以”变成了“完全不行”,那我何不放弃改变,至少还维持着“还可以”的情况呢?

把学习进步比作上阶梯的话,我们就要先知道学生在哪个阶梯,然后告诉他怎么上到上面一格两格,而不是期望他一下飞上五十格。

也许有时我们太着急了,恨不得用一两小时让一个人脱胎换骨。但我们必须明白,这个世界上,缔造总是漫长的,毁灭才是迅速的。


4. 要建立新的思路就要用新思路练习

上述第三、四、五步是为了对新思路熟悉起来。

常见到这句话,说学习要脱离舒适区,这句话不是说学习一定要让自己很累很痛苦,来一吨练习册头悬梁锥刺股。

脱离舒适区是要通过刻意的练习在大脑建立一个新的更好的“回路”,这个过程是“改造大脑”的过程,是相当不舒适的,但我们必须这么做。如果练习、思考的时候思路还在低效的老路上走,练习越多反而越难改变。因此要建立新的思路就要用新思路来练习。


本篇的核心回顾:

  1. 学生一错再错是可以理解
  2. 要避免一错再错就要建立新的思路
  3. 要建立新的思路就要根据学生情况一次改进一点
  4. 要建立新的思路就要用新思路练习
嘿~我家铲屎官写得咋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