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漫步秋叶
记得女儿刚上小学那会,为了勉励她好好读书,学着《励学篇》里的诗句告诉孩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女儿问及其意时,则信口解释为:“书读多了以后可以有好作为,就可以挣好多钱;并且读书多的人气质也会不同,有气质的人自然是美的。”女儿听了颇受鼓励,看着她脸上满满的斗志,心下窃喜之时却也怀着一丝忐忑。
直到最近看了《我认出许多熟悉的脸:闫红读名著》,回想起那一段信口胡解,不免嘴角含笑,当初的我又何尝不是怀着一颗母亲的心在解读?所谓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自然会有不同的观感和见解,套用莎翁的一句话就是“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又能说谁的不是呢。
那些名著,你真的读懂了吗?
自小就特别佩服那些手捧大部头的同学,对于读书,虽然喜欢,大多是读一些浅显易懂的。那些大部头的名著,时至今日也不敢说自己真正读懂了几部,真的就只是在上学那会,因为老师的要求下才开始去读这些书。
总的来说,不论是因着老师的要求还是考试的压力,抑或是那点小小的虚荣心,总也读了些名著。只是说到底也只能算是读了些,读过了也就读过了,要问我从书中看到了什么?还真是不好回答,我怕自己脑袋里的一桶浆糊被人看了笑话。
孔子在《论语》中说到这样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是我们平常时时挂在嘴边敦促孩子用心学习的“口头禅”。只是静下心来两相比照,突然就觉得自己当初对于名著只不过是走了个过场,不带脑袋,任由眼睛数着字句一晃而过的过场。如此,也就不难理解脑袋里的一桶浆糊了。
跟着闫红读名著,却是让我对这些大部头里的人物以及作者都有了新的的认知。想来闫红也是读而思,思后再读,如此才能有这般清晰而又独到的见解吧!
这本《我认出许多熟悉的脸:闫红读名著》是闫红自2005年出版《误读红楼》后的第十本书,也是她自言最喜欢的一本,书中对名著的梳理便是她对于现实的认知。且不说别的,但就这十几年间的十本书,可见她对于名著的解读何其深入。
维度的提高,会带来更好的观察力,阅读也是如此
古人崇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的阅读,除了带给自己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从书中读出的“味道”也会有些许改变。读书如识人,从初识到交往再到熟悉,每一步的深入都会改变着对此人的印象和认识。
不得不承认,无论是读书还是识人,第一印象总是占着很大的比分。就如闫红所说的“择偶式阅读”一般,在阅读中放入了现实诉求,自动代入身份,存了这个念头在先,自然就失了四野八荒和秋毫之末。
小时候看水浒,对梁山一百零八将是何其的崇拜,从不质疑心目中那些英雄好汉的形象与心理,面对他们举起的屠刀,总是带着大快人心的麻木站队,从不思考这刀下之魂是否也有一份冤屈。想必就是存了英雄无错处的念头在先,眼中自然也就失了对英雄对立面的人设的正确看待。
闫红认为,维度的提高,会带来更好的观察力,阅读也是如此。无欲则刚,没了人设的期待和代入感,对于书中的文字也会多一份眼明心亮,理解也会有更多,收获自然也会有更多。
只有欲望渐少,才不会被作者欺瞒,也才能从字里行间渐渐窥到一点真相
《我认出许多熟悉的脸:闫红读名著》共分为美人其颀、水浒群英、楚汉争霸、乱世佳人、感怀旧时五个部分。
记得在课堂上读《孔雀东南飞》时,为着这相爱的两人,在心里不知道用多少难听的话敬过那顽固不化没有一点人情味的老妈妈。即便讨厌媳妇也要适当考虑儿子的幸福啊,这样强势岂不是失了媳妇折了儿,没一点好处是小,愣是整出了两败俱伤的结局。
而今,看到闫红的剖析,才顿悟,原来这一切,并不是婆媳间的原意,而是那看似多情老实的焦仲卿在中间做着不称职的话语搬运工。试想,若是他在两边传话时,能够稍微考虑一下听者的情绪,稍微圆滑一点,两边再哄着一点,何至于双双赴黄泉。
如今的婆媳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会说话的传话者是何其重要!
在《水浒群英》中,闫红解读了潘金莲、武松、王婆、宋江等人物心理。在这一部分中,第一次面对“梁山兄弟情义背后的残忍与麻木”,在一个人走投无路时,还有什么是不可原谅的呢?面对灭了自己全家的凶手,也可以云淡风轻把酒言欢,也可以称兄道弟共聚一堂。真正是为了性命抛却了本心还是在现实中麻木着自己?以平常心去想,未免失真,若是放入那种极端处境中,去揣度人的本能,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乎。
在比对着法国的包法利夫人和中国的潘金莲时,同样是“伤风败俗”的“坏女人”,待遇却是千差万别。《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他将包法利夫人看成一个“人”,她犯的是全天下人--无论男女,都有可能犯下的错。而施耐庵却是将潘金莲看成一个“女人”,文中勾画的是她的欲望,没有血肉筋骨,没有情绪波澜,没有自我挣扎,只是硬生生地塑造出一个遭世人唾弃的“潘金莲”。
读过水浒的人相必都清楚,潘金莲配武大郎是因着原先主子得其不得的泄愤。与武大郎的结合是糟心的,自不说那个时代女人的地位,就连塑造这个人物的施耐庵都不愿在她的心理上多费笔墨。而今读来,潘金莲又何尝不是“可怜人”。
……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很容易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迷信名著是其一,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自身弱小,很容易被迎合,被安慰,被作者催眠,循着他们的指引,一点点走入迷宫深处。“无欲则刚”这个词,其实也可以用到阅读里,只有欲望渐少,才不会被作者欺瞒,也才能从字里行间渐渐窥到一点真相。
打开《我认出许多熟悉的脸:闫红读名著》在闫红独特新颖的剖析中,看到之前未曾看到的点,在“无欲则刚”的全新框架下,重新去定位书中人设在心中的模样,重新去感知,用心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