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鄙视70后父母,之前是鄙视50后、60后父母,现在70后被拉入鄙视链了,慢慢80后、90后,也会被拉进去,因为你在变老,时代在前进,鄙视几几后,其实是人进入四十岁之后就容易被鄙视了,落后、封闭、狭隘、固执、保守这些词语就容易按在你头上了。所以,对在普通人序列里的成年人来说,需要有自觉和学习意识,有这种意识,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对你所处的环境、所处的人、所处的物,扬长避短。
有些人的思维很尖,一遇到状况,第一思维就是从不够好的角度进行否定式评判,叽叽喳喳,摆出一堆问题,结果遭殃的是处在这种状况里的你。如果不合你意,你可以选择离开,如果你不能离开,就发挥自主和自我意识,进行改变和完善,如果这样不行,就学会适应,在适应的过程中,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对方是凹的,你就是凸的,对方是凸的,你就是凹的。
不管处在什么社会时代,什么工作单位,什么家庭,和什么人、物、事相处,都会有种种弊端和问题,当你持学习和适应态度时,你的心和眼就盯在优势上,发挥和引导这些优势为你所用,你的生活就更容易处在一个顺畅和愉快的状况,讽刺、泼凉水、否定、打击这些态度,伤着你之外的人、物是小,是你自己会堵上了通向自己成长的坦途,伤害了你自己。
有一次罗辑思维语音里,罗胖提到说话有二种,一种是收益性说话,一种是亏损性说话,你拣别人的长处来看,话语里体现出的是爱,就是收益性说话,收获别人对你的好感 ,你拣别人的短处,话语里体现出的是挑剔和不满,就是亏损性说话,得到的是别人把你在交往链上划个叉。一开口就在伤害,这种状态的人际交往已经不符合现代文明。
有个在户外活动上比较专业的朋友,前几天很沮丧地说,他解散了一个群。这个朋友周围的同事、朋友想出门运动、健身,觉得他玩户外玩得比较熟,就让这朋友带着他们,于是这个朋友建了个群,结果这群人叽叽喳喳,骑自行车嫌屁股疼,爬山嫌膝盖疼,出门嫌太阳晒,朋友恼了,就把群解散了。
昨天拉了一个学英语的群,当你选择进群时,心理往往是觉得自己英语不太好,又想学,如果一个人英语很棒,他自愿选择进群的可能性很小,刚学了个新词,叫“高杆青年”,如果一个人水平高你五厘米,他还和你处事,如果他高于你十米,他和你呆在一起的可能性很小,你要跟他学习,那就是需要付费关系。当大家觉得彼此是菜鸟,不够好的人和不够好的人在一起,那不是学歪了吗?够好的人不和你玩,不够好的人你又嫌弃,那你就自己呆着呗,自已呆着又缺少驱动力,那你就放弃呗,就是这么一条逻辑线了。
记得有一次去英语角,遇到一个从澳大利亚回来的人,说出国前每周都来英语角,从国外回来还想来这里看看,说你可能从英语角这里学不到你想不学的英语,因为大家都是觉得自己水平一般,来这里锻炼的,可是你绝对会有快速的成长,因为你锻炼了敢说的能力,强化了你的英语思维,在一个都在说英语的群体里,哪怕大家都说得不好,你也会交流到很多东西,收获到你一个人自学之外的很多信息和知识,语言就是到群体去用的,不要把它看到有多专业和高深。学习最终是你自己下功夫的事,再专业的人也只能是给你领路而已。
积极地做事,都在你的思维意识层面产生影响,今天遇到一个能讲英语的德国人,在转头看到他的刹那,我竟然跟他用英语讲话了,并讲了好几句,知道他是德国人,之前我去过好几次英语角,一次也没开口说英语,就是那种怎么都张不开口的感觉。
不同的人不同的看待和处理方式,所以获得了不一样的结果,那些会扬长避短的人更容易成为人生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