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桥效应
当一个人提心吊胆的走过吊桥的一瞬间,抬头发现了一个异性,这是最容易产生感情的情形。因为吊桥上提心吊胆引起的心跳加速,会被人误以为是看见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而产生的反应。这就是为什么电影里英雄救美后,美女都会爱上那个救她的英雄的原因。所以,要想吸引一个人,约会的时候可以尽量选择那些刺激的游戏,或者看恐怖的电影。
曝光效应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曝光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黑暗效应
浪漫的西餐厅是很多人情侣约会的首选,因为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所以,尽可能多的找机会与对方在昏暗的光线下相处,比如昏暗的车里,是一个吸引人的好办法。
富兰克林效应
这是根据18世纪美国的国父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一句话发展而来的。
富兰克林说: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换句话说:让别人喜欢你,最好的办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帮助你。
当然,这事是有技巧的,你别上来就弄件大事找对方帮忙哈,你可以先从一些很小的,对方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下手。比如,让对方顺便帮你带杯咖啡,或者是帮你整理一下领带之类的。
阿伦森效应
有个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
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贬后褒,第四组先褒后贬。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三组最具好感,而对第四组最为反感。
所以我们在恋爱中也要注意阿伦森效应,在跟另一半的相处中不要一味的夸奖赞美,而是要夸奖适度,并且褒贬结合,这样才会使得你的夸奖更加有意义。
南风效应
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
在恋爱中,与其指责抱怨对方,不如温暖他。找到对方的内心需求点,真诚的去满足对方的需求,让对方感受到被接纳,同时对方也会反过来更加的去包容你。
同质效应
人天生就是自恋的,我们总是喜欢那些跟自己相似度很高的人,相似的人也更容易相互吸引。我们喜欢自己,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了解自己,对自己很熟悉。所以我们会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或者是那些我们想象着可能和我们有某些共同特性的人,这样的人会让我们感觉到熟悉和安全。所以,想要吸引一个人,请尽量多的展示你与对方的相似点,比如吃她爱吃的东西,听她喜欢的音乐,做她曾做过的事情,让对方感受到你懂他,你跟他是那么合拍,这样会更加吸引对方靠近你。
蔡格尼克效应
1927年,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做了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为AB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其间让A组顺利演算完毕,而B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B组明显优于A组。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B组人的记忆中,久搁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这种解答未遂的问题,深刻地留存在记忆中的心态叫蔡戈尼效应。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同样适用于恋爱心理当中,很多人即便是恋爱或者结婚后也很难忘怀曾经追求过、但是却没追上的人,这是因为我们总是对那些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所以,如果发现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仍然在试图跟那些他们曾经没追上的人联系的时候,不用过分在意,因为这并不代表他们还深爱着对方,他们只不过是被蔡格尼克效应所困扰而已。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在回想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清晰。
前几天有个小伙伴来找大叔咨询,说跟女朋友谈了三年恋爱了,前两年从来没有跟她吵过架,就去年末的时候因为一些事跟她吵过2次,然后,现在女朋友就总是抱怨他脾气不好。
“大叔,三年了啊,我就跟她吵过两次,怎么就成了脾气不好了呢?”
这就是近因效应。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同样,还有很多小伙伴总是忧心忡忡的跟大叔说“大叔,我前几天跟她聊天的时候聊得有点尴尬,怎么办啊?”其实这真的是多虑了,因为近因效应的存在,只要你俩后来投机的聊过几次,那么她就不会记得起上次尬聊了。
损失厌恶效应
赌客去赌场赌博,随身带了3000元,赌客赢了100元,这时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没什么;但如果是输了100元,这时同样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就很难。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损失厌恶效应。当人们面对同等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的遗憾感比收益的获得感所带来的负效用是正效用的2-2.5倍。
损失厌恶效应同样适用于两性交往中,很多人分手后,即使是对前任并没有好感了,但是却仍然会时常想起他,想起曾经一起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
这就是因为我们对于那些得到后的满足,往往会产生心安理得的心态。但是面对失去的时候,即使是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但总是难免会产生失落和留恋的心态。
因此,在爱情中,失去、破裂、损失往往比得到、圆满、感动带给人的冲击力更大,印象也更深刻。所以,这也是备胎千千万,前任占一半的主要原因。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感觉,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相信每一个遇见过真爱的人,都有过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通常发生在热恋期,感觉对方是被光环所笼罩的,难以察觉到对方的缺点,一厢情愿的觉得对方哪哪都好,然后百般迁就和宠爱对方。
遗憾的是,光环效应往往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等这种效应散去,对方的缺点也就逐渐的显露出来。然后,我们可能就会在某一时间段突然觉得,“ta没有以前那么好了”,然后我们对于爱情的热度也随之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