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的死循环
“流过我村庄的河流流过你的城市,吹过我村庄的风吹过你的城市,但是多幸运,折断过我的哀伤没有折断过你。” ——余秀华
大部分年轻人们嘴上常说的“孤独”、“忧伤”等等,在老一辈人眼里不过庸人自扰的呻吟,经历过大风大浪自然也无感于独自漂泊;可对于20几岁出头的学生来讲,第一次远航,第一次独自一人踏上征程;终于可以为自己做出一次决定,但也终于没有人为每个决策做着善后。第一次,将自己放逐在人流涌动的城市里,街道的人群摩肩接踵,心间却如隔重山。
甜吃多了会咸,咸吃多了会苦,唯独挫败久了,会慢慢习惯。习惯失败只能让自以一种失败者的身份自居,再提不起斗志、激情,甚至有事只会稍有些期许,但冷静下来,夜色朦胧的时候,就只剩一份在窗边轻轻叹气的愁绪。
孤单的哀伤我觉得,是现在大部分大学生的通病:最为一名二流大学的学生,就周边环境和接触的人群而言,我觉得他们和我一样,是“自找的”孤独。在人群中上课,除了燥热却感觉不到体温,寝室的床铺上,没有过多的交谈,太多的话语都存在着目的与顾及,夜幕低垂,每个幼稚青涩的脸上映着苍白冷漠的蓝色荧光;真的就这样以为埋藏在手机的臆想里便能逃避真实的寒冷,将自身沉静到游戏里只为那刹那的快感,在颅内达到高潮,伴随的只是更加阴冷的无力感;沉迷于社交网络里伪造虚假的幸福,这种飘渺的虚荣与幻想的优越感仿佛是黑洞的神秘引力,吞噬着,抹去着无数青年弱小的灵魂。
说来也很是讽刺,嘴上一直叫嚣着孤独孤独的偏偏又都是一个个风华正茂的的年轻人,似乎孤独感渐渐变成了年轻人的专属名词,也确实从没见过哪个久经仕途沧桑的老者会在夜色里依着窗边满腹感慨深深叹一口气直抒胸臆。自己也没到那个年纪,也没那么厚的履历,所以依旧在月光下伴着冷风黯然神伤;细想一想,可能我们这两辈人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于身边时刻待命准备随时给予我们温暖的一群人,那群人可能是朋友、同事、家人甚至几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那些人会在黑暗中静静蛰伏,当你自己手中的烛火慢慢消逝殆尽的时候他们则会立刻出现为你的心房添柴加火。而年迈的人们,他们靠着几十年的积累攒了许多“预备队”,而正在成长的我们却还在这一条看不到方向的泥路上摸爬滚打,别说贴身预备队了,就连亲妈看到你如此狼狈的模样也是满眼的恨铁不成钢,很不到在你深陷沼泽的双脚上猛mengde抽上一鞭子,大声呵斥你:走啊,不要停啊,这时候你歇了就是输了,你一辈子就这样了.....所以我们每当讲述孤独的原委时,为了照顾亲人间的关系与不误伤到其他潜在“朋友”,我们会说:我不合群,没人交流,所以孤独。说到不合群,这个词似乎会碰到某些长辈的逆鳞,他们言辞激烈的反驳,劝说,似乎他们从未有过感同身受的时刻,好像一辈子一直其乐融融的走到了现在;然而每当你有这种不合群的正当理由又能言之凿凿打动老人时,他们以安慰的口吻劝诫你:“你这样,是因为你比他们优秀” .....坦白地讲,既然都与他们扎在一个堆里了,又能“优秀”到哪?然后,我们因为自己创造出来的谎言委屈,我们将苦苦寻求的生路堵死,在无限的自责中忏悔,在声声无奈的叹气里形成了哀伤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