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宗吾的《厚黑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这一篇文章。由于民国时期办学的人都言学生的程度越降越低,李宗吾先生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意见。
由于学校的办法,学年一满,就可毕业,学生的眼光全都在学年上,对于学习方面自然不甚注意,程度降低,乃势必所趋。
而且学校的教学模式效率并不算高,一来大部分穷人上不起学或因家中变故不得不退学,这样一来得不到学校的认可,自然不能升学便只好自暴自弃。这样便流失了很多人才,且富家子弟,多半怠惰。贫家子弟,多半奋勉。二来学校按钟授课,学生对于本日应授的课,即使业已了解,钟点到了,还是要叫他上堂听讲。其有程度太差,听了茫然不解的,也要上去听讲,牺牲学生的精力与时间。现在所说的三年毕业,四年毕业,并非是所习的学业,要三年或四年才能完毕,不过是讲堂上规定了若干钟点,必须上去坐满罢了。仿佛是三年的有期徒刑,或是四年的有期徒刑,所以现在的学校,也可以说是监狱式的学校。
再又以煨wēi肉作喻,学生上讲堂,听教习讲某种学科,初时一二十分钟,还没什么趣味,这因为煨肉的水还是冷的。后来越听越有趣味,就是到了沸点的时候了。忽然铃子一响,改授他科,这就像肉还未煨好,就把罐子提开,改为煮饭一样。学生又要经过一二十分钟之久,才能发生兴趣,正在津津有味的时候,钟点又满了,又改授他科,这就是饭还未熟,又改而炒菜。每天学习五六科,改变五六次,结果时间也耗废了,精力也疲倦,所受的长益,还是没有多少。
又言怀疑每日功课,难易相同,才不亏脑力,每一点钟换一种科学,使脑筋一变,才不受损伤,这个说法。何者为难?何者为易?依先生的解释有两点:一是前进无阻则易,前进有阻则难,所以行平直的路易,行曲折崎岖的路难;二是顺其习惯则易,违其习惯则难,所以读书人以写字为易,挑担为难,乡下农人,以挑担为易,写字为难。就是说顺着学生津津有味的时候继续深究便更容易通透,如果阻止他的惯性便是紊乱学生脑筋就化易为难了。
再就是认为学校的请假点名,晚间熄灯,早晨起床,清查学生上堂人数,等其他事项均由学校职员管理。往往因此等事项,学生与管理人生出恶感,酿成极大风潮。在李宗吾先生看来,应当改归学生自行料理,教职员将此等规则的必要,向学生确切说明,使他们自立公约轮流担任,管理人从旁襄助,不必取司令官的态度,用强力去干涉他。因为用强力去干涉,学生居于被动地位,将来走到没人干涉的地方,他们就不规则起来了。如果使他们自立公约,养成自动的习惯,将来毕业出来,到了议场这类地方,大家感觉有守时间守秩序的必要,自然就能够定出公约,互相遵守了。
对此李宗吾先生提出应该实行考试制,对于学校,主张解放。第一种解放,是破除学校与私塾的界限,把在校肄yì业的,与闭户自修的,一体待遇。第二种解放,是学校内部的组织,得由教职员体察情形,酌量变通,不必泥守那种死板办法,随各学生的程度,为适宜的诱导。
这便是把标准定好,不管是不是在校生都能参加本校考试获取学业。这还可以倒逼学校能更好的提升教学能力,因为如果私塾办得好,教学质量好,升学率高。那自然更多的人情愿上私塾。那么如果私塾水平不够,便只能倒闭了,以达到优化整个教学行业。再就是可以更人性化。学习过程不管你怎样努力,资质高的话便学的快一些轻松一些,资质差的便要多去努力一些。只要老师能够因人而异的给予指导,这便能大幅提升学习效率,培养更多人才
李宗吾先生的思想到现在有些方面都还是有很高的可行性的。那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制度还是为大家所说的应试教育呢,难道中国的高层人员、教育部不知道吗?不是的。我想原因应该是与中国的国情相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各个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补充,但由于国力有限、教育资源有限、新中国初期人民思想的局限。导致这个人才需求量大到不得不以损失部分高质量来满足需求。目前的教育是最好的中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方法。中国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有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想法,谁不向往世外桃源。教育部也在慢慢改善,社会总是要进步的。我相信中国未来的教育会越来越好,人民素质越来越高,中国会朝着共产主义社会一步一步稳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