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是如此的玄妙,当你说空的时候,其实是有了;当你说有的时候,却又是空的。甚至你干脆说,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心经》中有一句特别精妙的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好的概括了般若空观的基本含义以及反映了般若空宗独具特色的思辨方式。想要理解这,请一定先掌握佛学的基本原理:缘起论。我在前面的佛法课堂上已经介绍过了,同学们要好好复习一下哦。另外,再提醒部分同学,千万不要把这里的“色”当作“女色”哦。
我们的惠能老师不仅把以上原理运用得纯熟无比,已臻化境,甚至更进一步,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和发挥。让我们听惠能老师接着讲课。
【经文】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同学们!心性之度量广大,可以遍达这宇宙之边界,作用于万事万物。明心见性,以其观照于具体事物,则一切了了分明,万事万物的秘密都将被你洞悉。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从本质属性而言,一切与一是没有区别的,懂得了这点,你就可以在一切与一之间来去自由,在事物本性与具体表现之间通达无碍,在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之间运转不滞。这种高级的境界,就是般若了。”
注意,前面讲“一切皆空”和“空即一切”,这里讲“一”。一是什么呢?是有。不管是其一的一、之一的一,还是总体的一、全部的一,以及抽象的一、本质的一,都是有。这个有是真有还是假有呢?呵呵,自己判断吧。
我们这里重点看“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为什么说从本质属性而言一切与一是没有区别的呢?佛教的理论家们是这么来解释的。
比如一滴水和一江水。从形状上、数量上、外观上看,千差万别,但就本质而言,都是H2O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都是相同的。一滴与一江没有区别,一江与一海、一洋也是没有区别的,乃至一切水都是如此。一切水的特性(物理、化学性质等等)都反映在某一滴水中,而从这一滴水中你可以获知一切水的特性。这就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了。
水是如此,其他万事万物也是如此。再进一步,水与其他事物呢?也是如此。其千差万别只在于种种表相,本质还是一样的。这个本质,佛家又叫本体,反映了宇宙间的最高真理。这个最高真理在具体事物上会有不同表现,于是形成了不同的表相(形状、颜色、方位、大小等等)。
如果我们把这个最高真理比作虚空中的一轮明月,那么这轮明月在千江万水中就会有千万个月影。这千万个月影因环境(水)的不同而会有变化,如潭中月静、江中月明、海中月空,又如水流的变化(速度、方向、浪的高度),风的不同,观察者视角、心态的不同,而造成种种差别。但是,不管在相状上有多大的差别,最终反映的还是那虚空中那轮高高的明月。明月普照万水,万水普含明月。正所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也就是“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这月,这最高真理,这普遍法则,包含在一切之中,而一切之中又无不显照着这月、蕴藏这最高真理、表现这普遍法则。这就是最高的般若智慧呀!
【经文】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同学们!一切的般若智慧,都是从自有的本性中产生的,而不是外界得来的。千万不要理解错了哦,这个清净本性我们把它叫作真性自用,也就是前面我反复强调的那个本来清净的菩提自性,我们还曾经把它叫作妙性本空、自性真空、真如自性等等。总之,这些名词的含义都是一样的。多用几个名词,显得佛学博大精深嘛,佛学家们都很有文化的哦。你看,这是多么玄妙的佛学,这是多么独特的思辨方式。用一去观照一切,用自性去遍周法界,明白了最高的那个真理,就明白了一切事物中蕴藏的那个最高真理,一真一切真嘛。但是要明白,这个最高的真理是在你的内心哦,也就是你的自性本心。要开发你的自性本心,明心见性,这可是大事,千万不要傻呆呆的空心静坐,这样的小道方式我可是强烈的批评过的哦。再强调一遍,口中终日讲空,心中不体悟修行,就好像一个老百姓,自称自己是国王,但终究是无法成为国王的。这样的人就不是我惠能的弟子。”
呵呵,惠能老师的态度相当的鲜明和坚决,千万不要被逐出师门哦。
接下来进入这个智慧课堂最最核心的内容——般若。
【经文】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同学们!什么叫般若呢?般若是印度话,用我们唐朝的语言来说叫智慧。不管在何处,不管在何时,每个想法、每个念头都不被尘障所愚迷,始终用智慧来观照行坐起卧等日常生活、事务,用智慧来观察、理解、对待你人生中的每一件行为、事物,这就是般若修行。般若行最重要的就是连绵不绝,只要出现了一个愚蠢的念头,这般若便断绝了;但只要又有一个智慧念头出现,这般若便又发生了。”
在这里,惠能老师告诉我们,要常行智慧,修般若行。这要求很高呀,因为要求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智慧的心灵,每一念都要有智慧闪光。人的心念是一个接一个的,禅宗有一种修行的方法,就是观察自己的念头。这个念头在现代心理学上来讲,大体应该就是心理上的感觉、思维、意识、思想,包括由感官带来的感觉、知觉,如疼痛、快感、冷暖、饥饱,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幻想;还有由此而带来的情绪,如喜怒哀乐、烦恼、苦闷;再高级一些,还有思维、推理等智力心理活动以及爱恨、幸福、痛苦等情感心理活动。这些念头,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观察这些念头,因何而生,向何而去。每个念头都有前一个,称作过去心(前念);现在的这个念头,叫现在心(今念);快要来的,就是未来心(后念)。当你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看得清清楚楚时,当前念今念已过,后念将生未生之际,心灵就会出现一段昭昭灵灵的空明状态。
禅师们把这种状态说得很神奇。似乎一片空灵,犹如湖面平静无波,但风拂水面,似乎任何时候微小的涟漪就要生起。过去的尽管过去了,来着的还在来的当中,在这来去之间,在这心灵空明之处,有如浮光掠影,雁过长空,又如踏雪飞鸿,了无痕迹。这种体验,呵呵,真是玄之又玄啊!
这种修行的方法,我曾经因为好奇也试过一次,却根本无法实行下去。因为观察本身也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一个念头,以念头观念头,理不出个头绪。再说我虽然讷言寡语,心念却杂,千念万念,千思万绪,千想万想,实在是乱麻一堆,混混沌沌,浊浊不清,唉,绝对不是修行的料,所以只好给惠能老师打打杂了。有志于成佛的同学们!你们可以一试。这是检验你们慧根的绝好时机,也是判断你们有没有般若心性的绝好时机。记住,有了那种绝妙的体验,一定要告诉我哦!
嘿嘿,这个修行实践,留给你们课后去完成。现在我按照惠能老师的要求,把他这个非常有创意的般若行再解释一下。
首先,般若行要求有智慧。所谓智慧,当然是指聪明才智喽,但你得先有知识、有文化。无知则迷嘛。致知才能修身,连儒家都是这么说的。所以你要理解并掌握正确的理论,比如我们多次提到的佛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推论。还有什么空观啦、妙有性空、真如自性等等,用心去体会。
其次,你得要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的运用你这颗智慧之心。要让智慧之光常在,照耀着你的心灵,观察着一切事物,闪光在你的一切念头之中。
再次,这很难不是?人们常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又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是,只要有一个愚迷的念头生起,前面的活就算白干了。当然,也有补救的方法,那就是再生起你的智慧之心喽。好好干吧。
嘿嘿,明白了吗?般若对于佛家的重要性,就相当于仁对于儒家的重要性。不懂般若,别想成佛;没有仁心,怎能为圣?如果我们把儒家与佛家的一些核心概念与思想作一些比较,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我们那位伟大的孔子,曾经这样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人人本有仁心,所以想来就来了。是不是有隐隐约约有顿悟的影子?是不是与惠能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顿悟还不够,得好好护念这仁心,所以“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不是与惠能的“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有相似之处?所以,中国的佛家,与儒家是有相通之处的。
【经文】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世人被种种尘障、假相所迷,见不到那个真正的自性般若。虽然口中大讲般若,心中却是一直愚茫。老是说我在修行般若,每一个念头都想着空,却根本没有认识到真正的空是什么。般若是没有任何外在的表现形相的,智慧心就是般若。如果能够这样理解,那就可以称作般若智慧了。”
惠能老师再一次强调,要从内心去体悟和修行,要下实践的功夫,而不是油嘴滑舌。关于这一点,已经讲了很多次,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总之,般若很玄妙,也特别重要,因为波罗蜜就靠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