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郑强教授的一段演讲在一个视频号很火,教授现场提问,为什么中国的高中生可以得诺贝尔奖,成年了就不行了呢?
那是因为国外的孩子更重视孩子的发育阶段,更注重保护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18岁前尽情的玩,18岁大学后就不再玩。而中国的孩子正好相反,孩子在发育阶段,缺少玩,被人玩。在这样的情况下,成年了就失去了未成年时的“毅力”。
1缺少玩耍的童年是一场悲剧
现在教育的大浪不断击打父母的焦虑,很多孩子除了正常的课业都是各种各样的课后班,严重挤压了孩子玩耍的时间。父母一手安排了孩子所有计划,孩子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每天被父母操控。父母都经历过童年,知道一个孩子在玩耍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承担各种后果。而现在紧锣密鼓的计划,完全让孩子丧失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这种听从父母安排的结果,也同样破坏了孩子的自律,他所表现出来的自律完全是对父母权威的恐惧,孩子弱小,不得不妥协。当有一天他独立生活的时候,就会缺少自制力。因为他的自制力没有经过训练,而是一种不得不的心态。
人越缺少什么越会在成年弥补什么,一个缺少自由,缺少玩的孩子,在他被“解放”的那一天,他就会尽情的释放童年的天性,那就是玩,寻找刺激,弥补童年的缺憾。而那时孩子才是智力体力各方面发展最强,学习效率最高,更应该追逐梦想的阶段。
2孩子的品质比学习成果更重要
有人也会说孩子已经上985和211了,他的起点比别人要高啊!真的是这样吗?孩子的学习成果就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没有考上一个很普通的大学,甚至没有考上大学,但是他健康,乐观,坚韧,积极向上。想一想这个孩子从18岁开始努力,他将来的事业怎么样?他的生活即便困苦,我觉得对他都不是难题,因为他可以去承担,去解决,甚至可以笑看人生。把人生当做一场游戏,不断升级打怪。
而一个孩子即便有高学历,但是过于骄纵,或者身体欠佳,又或者缺少同理心,那么想象一下他未来的难题会给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对婚姻又是怎样一种伤害。如果这个孩子有情绪积压,缺少逆境商那么将来一个小小的波动可能对他都是一个致命的伤害。
3至少让孩子不反感学习
现在的教育环境下很多父母是被迫焦虑,你我皆是。所以得出今天这个结果,更是要时刻提醒自己,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但是要永远记得,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孩子的人生从他自主开始,再爱孩子,再为他好,也尽量尊重他的选择。
一陪孩子做计划,看如何能够在课业之间给他安排出玩耍的时间。要让孩子以有时间玩为目的学习,而不是看老师父母的脸色。
二尽量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少指指点点,不能让他爱上学习,至少让他不反感。
如果能力强的父母还可以做得更多。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尽量让孩子学方法,增加学习效率。
四如果有足够耐心,尽量在游戏中学习,增加学习兴趣。
五尽量完善过程,看轻结果,不让孩子背负太大的压力。
人生没有尽善尽美,但是可以力所能及。我们尽力而为吧!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