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有云: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金戈铁马、壮志凌云的辛弃疾也有红巾翠袖的一面。本词从头到尾都是闺情,甚至有艳情之嫌。宝钗分为两股,暗示夫妇或者情人的离别,加上表现离愁别绪的意象(桃叶渡,南浦),富有诗意的眼前景——烟柳、高楼、飞红。高楼便于远望,飞红触发情思,他感到的是害怕——眺望新春美景却触发了恐惧。
登楼远眺,营造的是悲郁的情境,为花朵在风烟中消逝而忧愁,“伤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普遍的主题。惜春是惜春光,伤春是伤春华,为自己的年华如春光一去不复返而伤感。诗人字面上却只说是对春色的消逝无可奈何:花飞落了,“无人管';“啼莺”声停住了,谁能留住它呢?诗人为虚度年华而痛苦。
作者是叱咤风云的将军,诗中的情感和动作却是女性化的。“觑”是细看,斜视。斜看鬓边的花儿,拿下来数花片以卜归期。才卜完了,插上头去,又忘了,取下来重数一遍。是男性替女性拿下来,还是女性自己拿下来?作者似乎有意含糊其词。但是,以花卜归期,似乎女性的行为。这应该是一首爱情词。“缠绵'表现在哪里?第一,表现在反复,颠颠倒倒,刚刚卜过了,又重新来,这说明多情,总是不放心,把情感看得很宝贵,不能容忍任何何不确定性。第二,表现在沉湎,白天不能摆脱忧愁,夜间做梦还在念叨。
最后几句最为精彩。春天来了,你要忧愁,春天去了,你也要忧愁。你摆脱不了忧愁,反而怪春天——为什么你春天把忧愁带给了我?你离开了,却为什么不把恍愁带走呢?都怪你不好。这种不讲理,才显出感情的执著;在逻辑上这么偏执,才有诗意。
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说:“此闺怨词也。”而且推测此词“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这就是说,表面是爱情,实际上是政治抱负,以爱情的缠绵悱恻来暗示对君王的期待。黄蓼园还找出了具体史实:“史称叶衡入相,荐弃疾有大略,召见提刑江西,平剧盗,兼湖南安抚,盗起湖、湘,弃疾悉平之。后奏请于湖南设飞虎军,诏委以规划。时枢府有不乐者,数阻挠之,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停住。弃疾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乃释然。词或作于此时乎?”
这样的推测是有道理的。第一,以男女之情影射君臣之间的关系,“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屈原的《离骚》中就有了,后来逐渐成了传统的母题。第二,在辛氏的词作中,以男女之情暗示君臣际遇的话词作并非偶然。如《摸鱼儿》,也是表现惜春的,作者自注:“淳熙己亥,自海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有人认为,“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喻小人误国。“长门”写的是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住在长门宫,曾送黄金百斤给司马相如,请他代写一篇赋送给汉武帝,陈皇后因而重新得宠。后世把“长门”作为失宠后妃居处的专用典故。这里显然有自况的意味。诗人得不到皇帝的信任,不能施展才华,恢复中原的壮志不得实现,因此自比失宠的嫔妃。但在当时有怨而不怒的分寸感。唐圭璋的《唐宋词简释》中说:“王壬秋谓:画檐蛛网,指张俊、秦桧一流人”。“长门”两句,“言再幸无望,而所以无望者,则因有人妒也”。问题不在于妒,而在于蹉跎岁月,壮志难酬,故有春天去了,忧愁不去之怨也。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文字摘录、有感于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