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和生活的关系?
引用一句名言作为本文的开篇。
“一切知识,无外乎常识”
一切知识,无外乎常识,或者基于常识的推论。
所以,人的理性应该是:常识+逻辑。
如果你想保持常识,可能需要在一切的语境和生活场景中,保持前提性批判。
批判性思维一直都在被提倡,认识总是充满偏见的,他们说,“平常心,异常思;异常心,平常思。”
这多么像是在批判好多互联网产品,他们做了那么多用生活常识想来都不正常的产品,但靠着“讲故事”的方式给自己和别人洗脑。
用户为什么要用你的产品?其实常常就是一个真实、具体的问题。
你能不能用真实、不可辩驳的理由说服用户?这样的能力,需要强大的常识作为依据,很多常识可能需要从生活中去感悟和认识,不是所有人简简单单就能认识到。
正因为不容易想到和认识到,保持常识,通过常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果,往往就是创新吧。
常识够扎实,逻辑够强大,建立起来的认知方法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所以我们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热爱生活,认识生活中包含的常识。
大家都看过《星际穿越》,即使是宇宙,空间是多维度的,时间是线性的,他们组成了时空。一个产品,我们常常能很深刻地感受技术性的结构、框架、代码、链接,但往往忽视了过程,也就是在生活场景化、过程化的。
一个用户,进入一个产品的系统,就像进入了宇宙空间结构中。而用户花上一个小时在这个系统里,其实这个用户已经不是当初的用户,而系统也可能不是原来的系统了。
说这个我想表达的是过程的重要性,用户使用产品的这个过程影响了用户,你的产品会把用户带向哪里?可能这一点在我们规划和设计产品的时候是需要考虑的。
曾经看到过有这样评价苹果和谷歌。
苹果在赞美生活,谷歌在赞美科技。
苹果的一切产品可以理解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孩子、朋友的幸福感的提升。
谷歌的一切产品告诉我们,技术可以无所不能,我们可以飞跃地球,可以无人驾驶,可以智能一切。
这是两种产品价值观,你为什么而做,努力后就一定会做成你想的样子。
大家都知道苹果的产品有一个特点:让技术加强可感知的体验,而不是纯粹的炫耀技术。
其实就是在回归初衷,产品不是目的,人是目的,生活是目的。